7月成为了高管变动高发的一个月。据不完全统计,2025年7月已有9家以上券商有高管调整,原因多样。
7月18日,再有上市券商发布高管变动公告。长城证券公告称,公司总裁、财务负责人李翔因个人原因申请辞去职务,辞任后不再担任公司及控股子公司任何职务。其辞职自报告送达董事会时生效,不会影响公司正常经营。公司指定副总裁、董事会秘书周钟山代行总裁、财务负责人职责。
据公司介绍,周钟山是长城证券内部成长起来的“青壮派”,履历丰富,业务全面,能力突出,兼具基层和总部工作经验。

长城证券已于7月14日发布2025年半年度业绩预告,其中归母净利润区间为:13.35亿元-14.07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85%-95%;扣非后的净利润为13.29亿元-14.01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85%-95%。对于业绩变动原因,公司提到,2025 年上半年,公司积极把握市场机遇,科学合理制定经营策略,财富管理、自营投资业务稳定增长,投资银行、资产管理业务同比快速回升,各业务条线协调发展,推动公司整体业绩稳步提升。
李翔作为行业资深老将,拥有超过30年的证券行业经验。自1995年长城证券成立之初加盟,是公司发展壮大的参与者、见证者。李翔自2019年4月起担任长城证券总裁,目前还兼任公司财务负责人及党委副书记。
高管团队年轻化已是证券行业趋势。2024年,长城证券已公告聘任了三位70后新副总裁,多数属于长城证券内部提拔起来的年轻高管,这显示了长城证券高管团队的年轻化趋向。
此外,在复杂市场与转型压力交织下,多家券商通过关键岗位人事调整,加速组织重构与战略优化,凸显出对治理灵活性与执行效率的迫切需求,也反映出不同类型券商在用人机制、治理模式与战略路径上的分化探索。记者也从多个案例来观察行业变化。

粤开证券:治理延续性下的战略协同深化
2025年7月1日,粤开证券公布新一届领导班子成员,控股股东广州开发区控股集团(广开控股)董事长郭川舟接任粤开证券董事长,同时完成高管团队的平稳换届。这一人事调整不仅延续了公司“控股股东董事长兼任券商董事长”的治理传统,也为其在粤港澳大湾区战略布局中注入新的发展动能。
变动细节:控股股东掌舵模式延续,核心团队稳定过渡。今年1月,原董事长严亦斌因工作变动卸任董事长及广开控股党委书记、董事长职务,调任广州金融控股集团副总经理。经过四个月的过渡,5月当选广开控股董事长的郭川舟顺利接任粤开证券董事长,延续了公司治理模式的闭环。
简历显示,郭川舟现年39岁,是最年轻的券商董事长。他的职业路径与广州开发区的经济发展密切相关。2019年加入广开控股,历任广州开发区发展改革和金融工作局招商处处长、广开控股总经理助理、副总经理、总经理等职。在任广开控股总经理期间,郭川舟成功领投小鹏汽车、小鹏汇天、文远知行等产业标杆项目,并推动广州市首单产业园区类基础设施REITs项目发行。值得注意的是,他早在2022年就以广开控股副总经理身份进入粤开证券董事会,具备深厚的公司运营经验。
在高管团队方面,崔洪军等6名核心高管均获续聘,保持了管理层连续性。同时,曾于2020年离任的苏锋被重新聘任为副总裁兼董事会秘书,填补了杨新不再兼任董秘后的岗位空缺。董事会层面除独立董事因任期限制进行常规更换外,其余成员基本延续上一届配置,保障了治理结构的连续性。
深层逻辑:战略协同与区域服务的双重考量。深入探究此次人事变动的深层逻辑,首先是粤开证券与控股股东战略协同的深化需求。自2018年被广州国资收购后,“控股股东董事长兼任券商董事长”已成粤开治理标配。广开控股作为扎根广州开发区的国有大型综合性企业集团,业务覆盖科技金融全链条,拥有丰富产业投资资源。
因此,对于“服务粤港澳大湾区实体经济”的粤开证券而言,控股股东+券商董事长的双重身份能够助其有效地整合股东资源;深度对接广州开发区、黄埔区这一粤港澳大湾区科技创新核心承载区的产业需求;推动科技企业上市和产业并购融资等业务,构建差异化竞争优势。从这个角度来说,这一鲜明的治理模式能够促进公司治理与区域发展战略的深度协同。
其次,高管团队的稳定性折射出公司战略延续性的诉求。近年来公司经历从新三板创新层降至基础层的波动,2024年业绩虽显著回暖(营收8.86亿元,同比增长29.35%;归母净利润1.32亿元,同比增长282.7%),但仍需保持战略定力。因此,核心管理层的留任有助于支撑"投资投行、财富管理、金融科技"三大业务主线的持续推进。苏锋的回归也为资本运作和业务整合提供了熟悉的管理经验。
另外,此次调整暗含市场化改革的持续深化。总裁崔洪军本身就是2024年粤开证券全球招聘计划的成果,作为业内首个启动高管全球招聘的券商案例,其留任表明公司对市场化人才引进机制的认可。这种"核心岗位市场化选聘+治理层国资背景加持"的模式,既保障了合规与稳健经营,又注入了运营活力,成为地方国资券商改革的典范。
从行业视角审视,粤开证券此次人事变动是中小券商在复杂市场环境下寻求突破的缩影。头部券商竞争优势日益凸显,中小券商需依托独特区域资源、产业基础和股东背景,通过发展出一套特定的治理结构与人才布局来实现差异化发展。粤开证券引入具有产业背景与金融管理经验的年轻领导者,契合当前券商服务实体经济、推动产融结合的转型趋势,也体现了地方国资券商在管理层年轻化与灵活性方面的突破。
信达证券:投研一体化的战略进阶
7月1日,信达证券聘任研究开发中心总经理程远为公司副总经理。
履历多元,投研统筹者跻身管理中枢。程远虽属“85后”,却已有17年证券行业经验,是兼具买方与卖方双重背景的复合型人才。其职业履历涵盖东兴基金投资总监兼研究总监,及华泰证券消费领域首席研究员,具备覆盖投研全链条的实践经验。在担任信达证券研究开发中心总经理期间,程远主导构建了覆盖30余个领域的“宏观—中观—微观”三级研究体系。
Wind数据显示,2019年至2022年间,信达证券研究业务实现显著突破,研究佣金收入增长14倍,行业排名显著提升。
“汇金系”背景下的战略重塑与人才结构升级。此次人事调整的核心逻辑,首先在于信达证券对投研体系的持续重视与战略升级需求。近年来,信达证券持续加码投研体系建设,逐步将其打造为业务协同的关键支撑。具备扎实的投研背景与管理经验的程远,此番晋升有望公司更进一步发力投研业务,为投行、经纪等板块提供更高质量的决策支持。
其次,此次人事变动恰逢信达证券实控人变更之时。2025年2月,信达证券母公司中国信达控股股东由财政部变更为中央汇金,信达证券由此纳入“汇金系”券商阵营。在新股权结构下,公司面临新机遇与挑战,亟需专业、创新的管理团队。程远这种复合型人才进入高管层,有助于制定前瞻性战略规划,助力公司适应市场变化,提升行业竞争力。
国投证券:“一肩挑”背后的治理转向
7月8日,国投证券正式迎来新任董事长王苏望的全面掌舵。自2023年通过市场化招聘加盟到执掌公司仅两年,这位拥有20多年投行经验的“老将”,已完成从副总经理、总经理到董事长的快速跃升。
此次换帅的直接动因是,国投资本原董事长兼国投证券董事长段文务调任五矿集团。但更深层的变化始于2024年:时任总经理的王连志于4月被免职,王苏望以副总经理身份代行职责,并于当年10月转正。随后12月,公司7名高管中3人同时离职。至2025年7月,高管团队仅剩5人,且除投行外无具体业务分管副总。
作为国投资本核心子公司,国投证券高管变动始终与股东方联动。段文务曾同时担任国投资本与国投证券董事长,体现“母公司强管控”模式;而王苏望则以“市场化选聘+一肩挑”的方式接任。
不论是粤开证券的“股东协同”、信达证券的“投研驱动”、还是国投证券的“效率优先”等,均反映了券商在区域服务、专业能力、管理模式上的差异化探索。这场变动既是一次对内的权力重塑,也是一种聚焦未来业务方向的战略前置,或将深刻影响行业格局的再平衡与核心能力的重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