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冬时节,深圳南山智园内绿意不减。几辆搭载黑色塑料“小盒子”和彩色电线的测试车,在现代化都市的建筑群之下并不显眼。然而,“其貌不扬”的测试车却是锐明技术深耕商用车AI安全解决方案的一个缩影。
“我们正在做产品道路实测,这些‘小盒子’就是公司的AI视觉终端。”锐明技术创始人兼总经理望西淀对上海证券报记者介绍。作为一家专注商用车安全及信息化解决方案的AIoT企业,锐明技术在“十四五”期间完成了一次关键转型——从业绩低谷到单年净利润增长超180%,从硬件设备商转向软件驱动型解决方案提供商。面向“十五五”,锐明技术将继续坚持智能化、全球化战略方向,借助AI“探明前路”。
破局:一个“艰难”决策
“我们积累了二十多年的技术和市场优势,在‘十四五’时期实现了质变。”望西淀说。
四五年前,锐明技术面临一段“至暗时刻”。彼时,在多重复杂背景下,交通行业需求降低,公司也面临着产线更新的挑战。
这对公司业绩造成了巨大冲击。2021年,锐明技术归母净利润下滑超85%;2022年,公司更是遭遇了成立以来的首次亏损,归母净利润亏损额达1.47亿元。
对此,锐明技术作出了一个“艰难”的决策——逆势加大研发投入。2022年,锐明技术投入研发2.82亿元,占公司营业收入的20%,同比增长5.09%。
这一决策,源于团队对行业痛点的深刻洞察。商用车行业呈现“小批量、多品类、场景碎片化”的特征,单一城市单类产品需求量可能仅数百台,远低于消费电子产品的规模。这意味着,每笔订单都要对软硬件进行差异化配置。
此前,锐明技术通过长期服务海内外不同领域的客户,沉淀了“定制化”能力。要进一步释放利润空间,就要提高生产效率、消化研发成本。
“尽管短期来看,研发费用率高,但我们坚信,只要搭建起一个技术底座,再匹配各个细分场景,拉长时间来看,就可以很大程度上去摊薄研发成本。”望西淀说。
由此,公司探索出“三级研发体系”的破局路径。该体系包括硬件设计平台与三大基础软件平台(嵌入式软件、云服务、AI算法),形成“感知—智能—计算/大数据—决策干预”的全闭环安全解决方案,帮助客户降低安全事故率。
该体系落地后,锐明技术研发效率明显提升。2024年,公司研发费用2.84亿元,同比增长15.14%。与此同时,主营业务研发费用率由2023年的16.57%下降到2024年的14.37%。公司在保持高强度研发投入的同时,实现了效率的大幅提升,基础技术平台的复用率超过80%。
锐明技术不仅走出了困境,更步入了良性发展轨道。2023年,公司营收增长超20%,归母净利润增长超160%;2024年,营收增长63.45%,归母净利润增长184.5%至2.9亿元。
转型:一次关键跃升
过去五年,锐明技术还完成了一个关键战略转型——从硬件设备提供商向软件驱动型解决方案商跃升。
早在2014年,锐明技术便开始投入AI研发并自建云端软件系统。“初期投入AI几乎看不到回报,成本高、技术路线不明,风险大。”望西淀说。尽管如此,基于对安全需求将从“被动记录”向“主动预警”深化的预判,锐明技术还是持续加大研发投入。
在商用车安全领域,传统的视频监控主要服务于事后查证,属于“被动安全”。而行业追求的“(伤亡)零愿景”(Vision Zero)目标,则要求实现事前风险预警与事中干预。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突破,这一目标变得可行。
锐明技术董事会秘书张炯介绍,通过AI算法对驾驶员行为及路况进行实时分析,系统可及时识别异常并发出预警,从而将安全管理关口前移。此外,公司基于大模型技术开发的Safe GPT等应用,有效降低了误报和漏报,显著提升了产品的可靠性与用户依赖度。
探索技术路线,是一个“摸着石头过河”的过程。“在人工智能技术方面,锐明技术曾使用模式识别的技术路线,直到Alpha Go的出现‘打’醒了我们。”望西淀告诉记者,锐明技术果断转向深度学习路线,并布局了Transformer架构与大模型技术。
下一步,锐明技术正将战略重点锚定自动驾驶领域。其AEBS(自动紧急制动系统)已在深圳出租车和公交车上实现量产应用,并计划推向海外市场。未来三年,公司力争使自动驾驶产品在全球商用车市场的渗透率提升至10%,培育出新的增长极。
出海:一个更高维度
在锐明技术的产品路测现场,记者看到,真实的城市道路就是其最终的“测试场”。
一辆红色右舵公交车停靠路边,看起来几乎与普通车辆无异。张炯介绍,这辆车搭载有多种传感器,正在测试的是即将出口欧洲的AEBS。
“出海”,是锐明技术在“十四五”时期的核心关键词。这五年,公司的全球化布局迈入深度本地化与增强供应链韧性的新阶段。海外业务营收占比从2019年的约30%提升至2025年的70%,业务覆盖超100个国家及地区。
面对碎片化的全球市场,锐明技术形成因地制宜的精准打法。在欧美成熟市场,公司以ODM模式与当地头部企业合作,快速扩大市场份额;在中东、东南亚等新兴市场,则推广自主品牌以争取更高溢价。
“十四五”期间,锐明技术的出海模式实现从产品输出向产能输出的跃迁。2022年,为应对复杂的全球贸易形势,公司启动越南工厂建设。这一起初略显“被动”的决策,却意外锤炼出跨国“复制”产线的能力。
据介绍,该工厂仅用6个月时间就实现投产,成为公司全球供应链韧性布局的重要支点。2025年,锐明技术又在越南扩产,落成了海外的第二工厂。
锐明技术的全球化进程将迈向更高维度——从输出产品转向输出技术标准。公司已完成欧盟GSRII标准认证,加速中国技术方案深层次嵌入全球供应链。2025年,公司启动了赴港上市计划,募资将用于自动驾驶、大模型研发及全球营销网络强化,借助资本提升国际竞争力。
望西淀表示,未来五年,锐明技术的目标是将海外业务占比从70%提升至80%,并通过新加坡计算中心、本地化研发等举措,实现从“市场全球化”向“价值全球化”的进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