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目前进展来看,2030年前固态电池达到商业竞争力成本的难度较大,预计要到2030年之后才有望实现。——TrendForce集邦咨询分析师曾佑鹏
实验线到中试线再到量产线,产能逐级放大数十倍甚至上百倍,中试到量产的周期短则2年至3年,长则3年至5年。——上海有色网电池分析师杨朝兴
今年及明年是国内全固态电池实验线向兆瓦时中试线转换阶段,超20家企业正在大力建设兆瓦时全固态电池中试线
行百里者半九十,这句话或同样适用于固态电池产业发展。今年以来,亿纬锂能、国轩高科等多家企业迈入固态电池中试阶段,中试线招标与建设呈现火热态势。在各电池厂商进行固态电池中试线“军事竞赛”之时,固态电池从中试到量产的“最后一公里”究竟还要走多久,仍是资本市场关切的重点。
上海证券报记者采访获悉,作为连接实验室研发与规模化量产的关键桥梁,中试环节的推进质量直接决定固态电池产业化进程,当前行业在材料、工艺、设备等方面仍面临多重技术难题与成本门槛。
多家企业推进中试线建设提速
11月18日至20日,2025第十五届高工锂电年会在深圳举办。会上,高工产研(GGII)发布的《2025中国固态锂电池产业链发展蓝皮书》显示,今年及明年是国内全固态电池实验线向兆瓦时中试线转换阶段,超20家企业正在大力建设兆瓦时全固态电池中试线。
记者了解到,今年以来固态电池行业中试进程明显加快,亿纬锂能、国轩高科、孚能科技等头部电池厂商的中试线建设均取得进展。
亿纬锂能“龙泉二号”10Ah全固态电池已顺利下线,100MWh级中试线预计2025年投入运行。公司在接受机构调研时表示,将按规划完成中试线建设并持续推进产品升级,第四季度将推出下一代产品。
国轩高科首条全固态电池中试线已正式贯通,良品率达到90%,目前已启动第一代全固态电池2GWh量产线的设计工作。鹏辉能源的固态电池中试线正在建设中,公司透露建成后将尽快启动中试生产,当前已积累不少意向客户。
设备企业的感受更为直观。先导智能相关人士在接受上海证券报记者采访时表示:“今年固态电池中试线招标项目呈现爆发式增长,这一现象是政策支持、固态电池性能优势与广阔应用前景等多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材料端企业同样在加速布局。容百科技硫化物电解质中试线建设正稳步推进,已完成电解质连续式生产产线设计,预计2026年上半年投产。天赐材料的硫化物路线固态电解质处于中试阶段,目前主要交付公斤级样品配合下游客户进行技术验证,同时百吨级中试产线建设正在推进,计划明年年中建成。
“目前,全固态电池进入研发和中试阶段,要持续加强全固态电池关键科学问题与工程化、产业化技术难题的研发攻关。”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主席万钢在2025世界动力电池大会上表示。
中试是量产关键关卡产业化仍存挑战
中试作为固态电池从实验室走向量产的核心环节,被业内视为厂商的“关键一战”。
上海有色网电池分析师杨朝兴向上海证券报记者解释:“中试线是连接研发实验样品与大规模商业化生产的必经之路,核心作用是验证产品量产可行性、成本控制能力、批次稳定性、性能表现以及是否符合下游应用需求。”
除了量产可行性验证,中试阶段还承担着产品系统级优化的重要任务。TrendForce集邦咨询分析师曾佑鹏向上海证券报记者表示,固态电池工艺路线多元,电极制备、致密化、封装等环节均有不同技术方向,要通过中试阶段完成制造工艺系统优化,才能降低产业化风险并考虑导入量产。
“实验线到中试线再到量产线,产能逐级放大数十倍甚至上百倍,中试到量产的周期短则2年至3年,长则3年至5年。”杨朝兴表示,当前固态电池成本是传统锂电池的5倍至10倍,除工艺技术难度带来的成本压力外,原料成本高企也是重要因素。曾佑鹏认为,按目前进展来看,2030年前固态电池达到商业竞争力成本的难度较大,预计要到2030年之后才有望实现。
记者采访多位业内人士得知,当前固态电池在中试阶段仍面临材料、工艺、设备等多方面门槛,多重障碍亟待攻克。
在材料端,硫化物电解质因能量密度、电导率等优势成为全固态电池重点发展方向,但也存在明显短板。业内人士透露,硫化物电解质产线建设成本是传统产线的3倍,原料成本居高不下,且化学稳定性、空气稳定性较差。
在工艺端,兼顾生产效率与经济性的工艺仍在优化中,尚未完全定型。曾佑鹏举例说,固态电池干法工艺虽潜力较大,但目前尚未达到量产水平,仍有较大优化空间。
设备端的挑战同样突出。曾佑鹏提到,硫化物路线需配备等静压设备、干法混料设备、低露点环境控制设备等专用设备,这类设备不仅投资规模大,还存在兼容性差、调试周期长等问题。
“固态电池制造工艺与传统液态锂电池差异显著,对设备精度、自动化程度和工艺适配性提出了更高要求,公司正加大研发投入,助力下游快速搭建中试线并实现高效运行。”先导智能相关人士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