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8日,本月A股最后一个交易日,盘中卫星互联网、空间站、时空大数据、6G、商业航天等概念板块集体爆发。
个股方面,乾照光电、雷科防务、普天科技、通宇通讯、顺灏股份等个股纷纷涨停,航天环宇、中科星图、星图测控、航天宏图、星网宇达等个股纷纷跟涨。

从个股基本面来看,如乾照光电是国内领先的砷化镓太阳能电池产品供应商,产品广泛应用于商业航天领域,并由外延片延伸至芯片,已实现出货。雷科防务卫星应用业务聚焦国防军工及国民经济相关领域,已深度参与国家空间基础设施建设,构建了覆盖遥感数据“星-地-应用”全链条的解决方案服务能力。
事实上,上述各板块均与近期商业航天产业迎来密集催化有关。如在11月27日,“智绘星空胜算在天——太空数据中心建设工作推进会”上,北京提出拟在700-800公里晨昏轨道建设运营超过千兆瓦(GW)功率的集中式大型数据中心系统,以实现将大规模AI算力搬上太空。
根据推进会上发布的规划方案,数据中心系统由空间算力、中继传输和地面管控分系统组成。数据中心建设分为三个阶段:2025年至2027年,突破能源与散热等关键技术,迭代研制试验星,建设一期算力星座;2028年至2030年,突破在轨组装建造等关键技术,降低建设与运营成本,建设二期算力星座;2031年至2035年,卫星大规模批量生产并组网发射,在轨对接建成大规模太空数据中心。
除此之外,此前已有地区提出了“天算”计划,如今年5月份天津市发布《天津市促进人工智能创新发展行动方案(2025—2027年)》,其中提到发挥市级算力交易平台对多元算力资源统筹调度效能,开展全国一体化算力网监测调度先行先试。超前布局空天计算。
与此同时,近期北交所上市公司星图测控也发布了156颗“星眼”太空感知星座计划。星图测控总经理牛威对《证券日报》记者表示:“随着国内外星座计划加速部署,在轨卫星数量激增,碰撞风险加剧,对太空环境的可持续发展构成了威胁,相较于传统地面观测系统,太空感知星座可有效突破地理分布限制及易受天气影响等瓶颈,能显著拓展监测覆盖范围和持续监测能力,推动整体监测能力实现质的提升,为航天活动提供安全保障。”
对于为何在此时提出发布上述星座的计划,牛威表示:“公司现阶段推出星座计划,是技术积累、国家战略需求与商业环境成熟共同驱动的结果。”
同时,中国可回收火箭“朱雀三号”将于11月中下旬首飞也受到市场重点关注。国元证券指出,在此之前,国内尚未有一款可回收火箭完成过发射任务。“朱雀三号”有望成为我国第一款投入运营的可回收运载火箭。而从发射成本上,朱雀三号与猎鹰9号对标,其目标是将成本降至每公斤20000元以内,基本与猎鹰9号(约为3000美元/公斤)相当,建议关注朱雀三号投入运营带来的卫星运力瓶颈及成本改善带来的产业链闭环加速。
陕西巨丰投资资讯有限责任公司高级投资顾问丁臻宇向《证券日报》记者表示:“‘朱雀三号’填补了国内技术空白,是我国首次轨道级可回收火箭发射尝试。它采用‘不锈钢+液氧甲烷’技术路线,能把发射成本降低80%-90%,破解我国卫星互联网组网‘星多箭少’的瓶颈。”
值得一提的是,6G的发展也与卫星互联网有关。据业内人士解释,6G作为新一代智能化综合性数字信息基础设施,将突破传统移动通信范畴,实现通信与智能、感知、计算、安全等深度融合。而6G的发展离不开卫星互联网,可以通俗理解为“6G=地面网络+卫星宽带+手机直连”。
在市场机构看来,伴随着卫星互联网密集组网,以及6G应用的加速普及有望持续推动卫星互联网形成商业闭环。
此外,政策层面,市场机构认为,一系列政策利好推动商业航天规模化发展再提速。如11月25日国家航天局发布《国家航天局推进商业航天高质量安全发展行动计划(2025—2027年)》的通知,指出商业航天是推动航天产业发展、建设航天强国的重要力量。预计到2027年,基本实现商业航天高质量发展。
对于近期商业行业产业链的密集利好催化,丁臻宇对《证券日报》记者表示:“产业的政策利好以及近期多家企业密集宣布星座计划是商业航天从单点突破走向体系化发展的信号,契合国家航天强国战略。它们能带动航天材料、精密制造等上下游协同升级,还能催生太空数据服务、在轨维护等新业态,加速数字经济与航天产业的深度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