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汇川技术首次提出了新能源汽车与工业自动化的“双王”战略;九年后,汇川技术已经成长为市值超2000亿元的国内工业自动化领域巨头,承载新能源汽车业务的联合动力成功分拆上市,“双王”战略树起新里程碑。下一步,汇川技术将驶向何方?
近日,证券时报社副总编辑周一带领采访组,走进位于深圳观澜的汇川技术总部大楼,对话公司董事长、联合动力实际控制人朱兴明。朱兴明详解汇川技术未来增长战略:围绕数字能源、智能机器人、低空经济打造新质增长引擎,并以“Global (For) Local”为原则践行国际化策略,以联合创新体破局中国高端制造升级瓶颈,“以德相交”感召集合志同道合的全球化团队,构建以人为本的管理体系,持续延续企业社会价值。

汇川技术董事长、联合动力创始人朱兴明(右)接受证券时报记者采访
稳增长:布局新质赛道
周一:汇川技术的营收、利润、市值都达到了一个新平台,未来公司新的增长点在哪里?
朱兴明:在相当长时间来讲,汇川技术还会义无反顾地选择增长的战略,并且在最近五年,汇川技术每一年必须保持一个较好的增速。新质赛道里,我们认为新质生产力是双新质一新质产业和新质产能,我们看到的是三个方向。
第一是数字能源。未来能源的产生、传输、消费、调度全是依靠数字化、智能化的工具,所以将来虚拟电厂、碳交易、能源交易都是基于数字能源在发展。数字能源的核心技术是电力电子技术、数字化技术,这些恰恰是汇川技术已经非常有优势的,或者正在大力投入的领域。
第二个是未来的智能机器人,这会是一个很大的市场。现在智能机器人这么火热,只是前奏,就像十多年前我们很难想象移动互联网会这样深刻改变社会。五年、十年以后,人工智能也一定会大大地改变社会,而最大的改变是一定要通过载体来实现,这个载体就是智能机器人。
大家不要认为智能机器人只有实物价值,提供情绪价值也是智能机器人很重要的方向。汇川技术本来对机器人布局就比较多,比如在工业机器人,解决了可靠性、长寿命的问题。汇川技术也会坚定不移瞄准智能机器人行业,培养新的增长点。
第三是低空经济。我们往6000米以下适航空间布局,因为飞行器的安全一定是飞控系统和动力系统联合作战,配合起来才能把安全做得足够好。我们认为这个产业即将爆发。
高端化:联合创新拿下最后“十里”
周一:怎么看中国制造业在全球的地位?
朱兴明:目前来讲,中国的制造业还是大但不够强。这一点我们一定要清醒,我们不能妄自菲薄,但是也不能妄自尊大。大家知道我有个习惯,我每月要拜访八个以上的客户。汇川技术有幸服务于中国的各行各业,我也有幸跟各行各业的顶尖企业家交流,发现如果世界最先进的产品为100分的话,中国最顶尖的企业大概能达到80分到85分,我们在各个领域距离世界一流还是有差距的。
周一:汇川技术自我评估能到多少分?
朱兴明:我们差不多也是这个水平,还是要向高精尖方向发展。但是,“行百里半九十”,要突破最后的“十里”,靠我们单一力量非常难,必须要构建一个联合创新体,融合多个学科、多种材料、多种装置,形成联合创新。这就是汇川存在的使命,我们一定要帮助中国各行各业的现在还处于80分、85分的企业往90分、95分努力,要成为联合创新的一分子。我呼吁各个领域企业家群体构建一些联合创新体,加快在各行各业落地。
我们也构建了一套公平合理的知识产权保护体系,真正让创新成果能够得到一定时间的保护,否则就会影响到创新动力,新质生产力就落不到实处。
周一:工业制造整体来讲是一个很卷的赛道。为什么国内做工业制造的企业这么难,每个行业都那么卷?大家都羡慕美国股市的“漂亮七姐妹”,这种生态有没有可能在国内实现?
朱兴明:还是有机会的。中国创新还是要解决两个问题。第一,土壤问题。中国用了几十年的时间走过了发达国家几百年的路,所以天生的土壤就与海外的土壤是不一样的。所有的知识来源于艺术和数学,理性思维和逻辑思维来自于数学,感性思维来自于艺术。如何培育数学和艺术的土壤,这是我们需要思考的社会课题。
第二个就是苗子。按照概率来讲,中国的创新“苗子”应该是不少的。中国企业要去寻找、去挖掘、去培养“苗子”。我们经常讲伯乐比千里马更重要,马槽比千里马更重要,养马场比千里马更重要。
怎么样让一个好苗子成长,要尽可能把创新土壤培育起来,这个问题在改善,所以我认为有希望。
国际化:心怀世界造福当地
周一:汇川技术的国际化布局有什么计划?
朱兴明:国际化是汇川技术增长战略中最重要的第一战略。中国的市场容量大概占全球的1/4多,太平洋之外还有好几个大洋。最近汇川国际化步伐迈得很大,在国际化战略落地中,我们分两个阵营,重点耕耘欠发达国家和传统工业发达国家市场。
周一:现在国际形势还是逆风比较多,如何应对逆风出海的挑战?
朱兴明:风物长宜放眼量。汇川技术从事的行业是一个跟老百姓衣食住行、跟制造业密集相关的行业,虽然有短暂的纷扰(例如关税),但我们依然坚定不移地国际化。
我们的国际化不是把中国造的东西卖出去,这种国际化是落后的,也是难以为继的。我们坚信的是“Global(for)Local”,就是用全球的智力资源、产能资源、供应链资源服务客户,为全球的客户和社区、国家创造繁荣。这个是我们共同的大市场。企业家要用好国外的智力,取之于国外的资源用之于国外的用户,中国企业家一定要造福当地,心里只有装下世界,你才能拥有世界。
管理学:人和体系有机结合
周一:随着公司规模变大,业务条线链条拉长,管理方面有没有面临新的挑战?
朱兴明:很多管理学的理念,都是主张要打造一个不依赖生命体的管理体系。汇川技术创业的时候也是按照这个目标打造的,但是实践下来发现,人才是第一位的,搭班子是第一位的,然后再定战略。否则,顺序不一样,逻辑就不一样,因为没有好的班子是定不出好的战略的。我认为西方管理太讲体系,东方管理太讲人,但是,人和体系一定要结合,这就是一切管理思想的核心。方向、人和体系是董事长一定要深入细节思考的课题。
我们既然把人才作为第一要素,人才一定不能只以利相交,只以利相交培养出来的人都是唯利是图的人,一般不可能走得好、走得远,所以我们要以德相交,以心相交,同时把以利相交做好。找志同道合的人,队伍才能生生不息地发展。
周一:汇川技术是如何培养人才的?
朱兴明:主要是自己培养,现在站在台上的那些人全是自己培养的。人的技能的成长以及德才的成长都是有规律的,所以我们要学会帮助或者陪伴这些人的成长,要给他们机会。一个企业非常容易忽略中层干部,其实中层才是关键。很多公司的人力资源部门和很多老板设计组织架构的时候,只讲自己管理舒服,忽视如何激发中层的活力。我们一定要尊重理解中层干部,不要苛责,要有同理心。我们每个高管都是从中层干上来的。
管理的目的和精髓是通过激发人的活力去激发组织的活力,所以管理的核心是激发,管理的本质是赏罚。我们的KPI是双向的,既可以自上而下,也可以自下而上,双向考核就有交集,有交集就敢说真话。过于强化KPI,会极大地抑制人的活力。
周一:汇川技术未来的传承体系有怎样的规划?
朱兴明:2019年,汇川技术执行新的变革的时候,当时有老师问我,推进变革的最终目的是什么?我说要让汇川技术这个公司的生命远远地超越企业家的生命,我要构建的这套传承体系依赖于人,但不是依赖于家族。汇川技术最终是一种社会化的存在,而不是家族化的存在。企业本身要选择志同道合的人,符合企业发展规律的人,但是家族不一定出这样的人。汇川技术未来的董事长,未来的高管,一定是从汇川技术的基层成长起来的,他的贡献能够得到高于这个行业同行水平的物质回报、荣誉。我们正在把这个体系构建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