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科技创新与产业变革的浪潮中,新材料领域逐渐成为上市公司战略布局的核心赛道。近期,多家企业密集发布投资、并购公告,推动行业热度持续攀升。从投资涉及的领域来看,涵盖消费电子、新能源汽车、低空经济、人形机器人等多个前沿领域。
中关村物联网产业联盟副秘书长袁帅对《证券日报》记者表示,上述领域均为当前科技创新与产业升级的关键方向,而新材料作为高新技术的基础,是推动制造业转型升级的核心要素。在全球科技竞争日趋激烈的背景下,各国均在加大对新材料研发与应用的投入,上市公司积极投身这一领域,不仅有助于我国在全球新材料产业竞争中占据优势地位,更能切实提升国家产业安全保障能力。
企业动作频频
整体来看,企业布局逻辑较为多元,包括加速战略转型、实现强链延链补链、完善细分领域布局等。
具体来看,8月5日,苏州锦富技术股份有限公司公告称,公司全资子公司拟投资约10.14亿元在上海投建“JF新材料一期东部生产基地”,重点聚焦消费电子与新能源领域的热管理材料等方向。此次布局是公司战略转型的关键举措,将进一步扩大产能规模。
7月29日,中化国际(控股)股份有限公司发布重组预案,公司拟通过发行股份方式收购南通星辰合成材料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南通星辰”)100%股权。南通星辰核心业务涵盖环氧树脂和工程塑料,已构建从原料到高端材料及下游应用的全产业链布局。通过与南通星辰在产能、技术、市场等方面的深度整合协同,公司将进一步实现强链延链补链,提升在新材料业务领域的核心竞争力。
7月22日,苏州珂玛材料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发布公告称,公司拟以1.02亿元收购苏州铠欣半导体科技有限公司73%股权。后者深耕碳化硅涂层及陶瓷零部件领域,产品已应用于半导体外延环节。此次收购将助力公司完善在碳化硅材料领域的布局,增强对半导体客户的服务能力。
此外,新凤鸣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东睦新材料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上海普利特复合材料股份有限公司等多家企业亦积极布局新材料领域,涵盖生物基材料、软磁材料、塑料改性材料等方向,推动行业活力持续释放。
中国投资协会上市公司投资专业委员会副会长支培元认为,新材料行业具有技术壁垒高、附加值大的特点,龙头企业通过垂直整合可有效提升竞争力,同时布局前沿领域以获取长期业绩增长点。
行业竞争格局分化
“从行业竞争来看,目前新材料赛道呈现‘哑铃型’结构。”国际注册创新管理师、鹿客岛科技创始人兼CEO卢克林对《证券日报》记者表示,一端是百亿元级平台企业,凭借规模优势与全产业链布局承接头部订单;另一端是数十家细分领域领军企业,如专注于导热凝胶、PI(聚酰亚胺)薄膜等领域的企业,虽技术领先但体量较小,并购溢价较高。处于中间层的年营收10亿元至50亿元的二线厂商,因缺乏成本优势与核心技术配方,未来大概率成为上市公司的并购标的。
支培元补充说,头部企业通过技术并购和产业链协同加速突破,力争实现弯道超车,但同时面临利润空间压缩的压力;而细分领域的竞争则各有侧重——新能源材料需通过扩大规模降低成本,电子化学品要突破国外专利限制,生物医用材料则依赖临床应用转化能力的提升。
从行业驱动因素来看,新一代通信技术、新能源汽车、人工智能等领域的爆发式增长,催生了对高附加值新材料的旺盛需求。政策层面,《“十四五”原材料工业发展规划》《标准提升引领原材料工业优化升级行动方案(2025—2027年)》等文件均将新材料产业作为战略性新兴产业重点推进;江苏、浙江、山东等地也纷纷出台专项发展规划和行动计划,为行业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展望未来,新材料行业投资将呈现“技术锚定、场景深耕”的趋势。袁帅认为,新能源汽车电池阻燃材料、低空经济轻量化复合材料、机器人用耐磨材料等细分领域,有望成为资本聚焦的热点。具备自主知识产权的企业将获得更多政策与资本倾斜,由产业资本主导的协同并购将加速技术产业化进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