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文旅演艺相关上市公司陆续披露半年报,多家企业文旅演艺业务业绩承压明显,多项经营指标出现回落。宋城演艺(300144.SZ)上半年归母净利润同比降低27.4%,旗下多个景区收入与毛利率均出现下滑,张家界项目仍亏损1972.91万元;丽江股份(002033.SZ)旗下《印象·丽江》营收下降14.47%,接待游客量减少17.96%;锋尚文化(300860.SZ)文化旅游演艺业务营业收入较去年同期减少35.01%;三湘印象(000863.SZ)的文化演艺业务营收同比降低2.52%,毛利率降低9.79个百分点至26.10%;桂林旅游(000978.SZ)参股公司桂林漓江千古情演艺发展有限公司上半年实现净利润2513.22万元,同比下降7.10%;西域旅游(300859.SZ)旗下“遇见喀什”“遇见赛湖”等旅游演艺项目仍处于市场培育初期,相关人工、折旧及摊销成本增加约1600万元。
总投资超8亿元、由知名导演王潮歌打造的大型文旅演艺项目《只有峨眉山》,在运营不到六年后,因持续亏损宣告停摆。不久前峨眉山脚下的剧场灯光最后一次熄灭,演职人员退场,演出正式落幕。尽管上半年运营主体亏损同比收窄1107万元,但仍录得净亏损1614万元。
近年来,不少旅游上市公司一直在探索旅游+演艺的模式,试图将其打造为新的收入增长点。但实际上,看似光鲜的文旅演艺舞台背后,实景演艺虽常被誉为“印钞机”,这一称号却远非行业普遍现实。在轻资产输出遇阻、运营成本高企与消费理性化的多重挑战下,分化与转型正悄然加速。
在社交平台上,不少观众对《只有峨眉山》的内容表达了一定争议。部分消费者认为,导演过于追求艺术化和抽象表达,导致内容“高大上”、观看门槛高。更有观众指出,剧情与峨眉山本地文化关联弱,“放在任何一座山都能演”,缺乏独特性和在地认同感。这一内容与在地性剥离的现象,事实上已成为当前众多文旅演艺项目的共性难题。
宋城演艺上半年净利同比降逾27%
宋城演艺2025年上半年业绩报告显示,公司实现营业收入10.80亿元,同比下降8.3%;归母净利润4.00亿元,同比减少27.4%;扣非归母净利润3.84亿元,同比下降29.80%。尽管经营性现金流净额同比增长3.84%至7.22亿元,但利润端承压明显。
收入下滑主要受轻资产输出项目收入确认节奏放缓及广告投入增加影响。上半年,公司销售费用同比增长48.60%,达到7870.17万元。
从业务结构来看,在“主题公园+文化演艺”经营模式下,现场演艺仍是公司核心收入来源,实现收入8.48亿元,占总营收78.6%。杭州宋城旅游区、丽江千古情景区和广东千古情景区三大主要项目营收均出现不同程度下滑,同比分别减少0.48%、12.60%和12.96%;毛利率表现分化,杭州宋城旅游区同比增长5.35%,丽江千古情景区和广东千古情景区则同比降低3.55%、6.04%。值得关注的是,子公司张家界千古情净利润为-1972.91万元,仍处于亏损状态。公司坦言正面临“供给旺盛和竞争加剧的行业背景”。
业务拓展方面,宋城演艺新签订了青岛“丝路千古情”和台州“东海千古情”两个轻资产输出项目,未来将逐步确认相关服务收入。但据光大证券研报,上半年宋城演艺轻资产业务确认收入下降,对成本费用摊薄产生不利影响。
同时,光大证券研报分析指出,上半年公司毛利率为65.72%,同比下降3.47个百分点,期间费用率同比上升3.95个百分点至15.22%。其中销售费用率同比增加2.79个百分点至7.29%,主要因公司应对竞争加大营销投入,广告宣传和技术服务费用同比增加;管理费用率为6.58%,同比下降0.86个百分点,但演职人员增加导致用工成本上升。最终公司归母净利润率为37.01%,同比下降9.74个百分点。
考虑经济环境影响,以及存量项目营收增长承压,光大证券下调公司2025—2027年归母净利润预测分别至10.53亿元、11.76亿元、13.09亿元,幅度在7.6%—11.2%之间。
锋尚文化现金流大幅下降352.15%,三湘印象地产收入仍占近八成
上半年,锋尚文化实现营业收入1.91亿元,较去年同期下降1.79%;归母净利润1345.94万元,同比下降33.56%;扣非净利润为-836.79万元,同比大幅下降1599.91%。公司两大主营业务板块表现分化:大型文化演艺活动业务营业收入为8619.42万元,比去年同期增长116.66%;文化旅游演艺业务营业收入为9906.16万元,比去年同期减少35.01%。
大型文化演艺活动业务的上涨主要源于公司完成了第九届亚洲冬季运动会开闭幕式等重点项目。然而,受春节期间人工等成本较高影响,该板块营业成本同比上升92.55%,带动公司整体营业成本同比增长13.27%,达到1.43亿元。此外,因项目前期开拓及演艺运营营销投入增加,公司销售费用同比增长33.28%至952.93万元。此外,受部分项目结算周期较长、客户回款进度影响,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同比降低352.15%至-5952.17万元。
三湘印象上半年营业收入为3.77亿元,同比下降37.37%;归母净利润为591.72万元,同比下降50.32%。其文化演艺业务实现营业收入3828.53万元,同比略降2.52%,占总营收的10.16%;营业成本同比增长12.37%,毛利率下降9.79个百分点至26.10%。旗下子公司观印象艺术发展有限公司实现营业收入3363.84万元,净利润1689.58万元。
相比之下,目前公司超七成收入仍来自房地产销售,上半年贡献了2.96亿元收入。公司正在有序推进存量资产去化,并明确未来不再新增房地产开发业务,持续优化资产结构。
《华夏时报》记者注意到,三湘印象在半年报中特别提到,将布局AI、机器人、半导体、新材料等新质生产力相关领域,培育新的增长引擎。
对此,本报记者以投资者身份致电三湘印象,相关人士回应称,目前公司仅处于对这些领域的初步考虑和探索阶段,尚未有实际推进中的项目。该人士同时表示,未来不排除将相关技术应用于现有文化演艺业务中。
此外,公司明确表示目前暂无股份回购或增持计划。在文旅业务方面,虽未明确回应具体场次及接待人次数据,但该人士称当前文旅市场整体趋势“还是可以的”。房地产业务方面,目前工作重点仍集中于上海、杭州等地的存量资产去化,同时也在处理其他区域的存量资产。此外,该公司旗下项目“印象大红袍”目前仍在推进港股上市进程。
峨眉山A停演《只有峨眉山》止损,《印象·丽江》净利润下滑近三成
尽管多家传统景区上市公司持续加码旅游演艺市场,但从实际业绩来看,似乎并不太理想。
桂林旅游参股公司桂林漓江千古情演艺发展有限公司上半年实现营业收入9326.73万元,同比增长10.92%;净利润2513.22万元,同比下降7.10%
西域旅游通过打造“遇见”系列演艺品牌以打造第二增长曲线。“遇见喀什”于2024年12月开业,“遇见赛湖”于2025年暑期试营业。目前这些项目仍处于市场培育初期,相关人工、折旧及摊销成本增加约1600万元。上半年沉浸式演艺业务实现营业收入355.28万元,营业成本与之持平。
对此,中国企业资本联盟副理事长柏文喜向本报记者指出,前期高成本投入的风险极高,在缺乏宋城式强IP和成熟模式支撑的情况下,新品牌更需谨慎论证,建议采用“小步快跑、迭代优化”的策略,避免一次性重资产押注。
丽江股份受天气和停机天数增加等因素影响,印象演出业务收入与利润双双下滑。该业务实现营业收入63.94万元,同比下降14.47%;毛利率为50.21%,同比下降6.79%。《印象·丽江》运营主体丽江玉龙雪山印象旅游文化产业有限公司实现净利润2435.79万元,较去年同期3381.71万元下降27.97%。上半年,《印象·丽江》共接待游客70.70万人次,同比减少15.48万人次,降幅达17.96%。
峨眉山A(000888.SZ)控股子公司云上旅投运营的《只有峨眉山》演艺项目已于6月15日起暂停演出。停演之初,《只有峨眉山》官网公告称原因系“剧目改造升级”,后回应承认与项目持续亏损有关。
社交平台上,不少消费者观后反馈指出,该演出内容本身存在一定争议。有观众认为,导演创作风格偏重艺术化和抽象表达,内容“过于高大上”,观看门槛较高;加之采用“行进式”观演模式,要求游客边走边看,对刚刚完成登山、身体疲惫的游客而言,反而增加了体力负担。更值得注意的是,许多消费者表示剧情与峨眉山本地文化关联薄弱,“似乎放在任何一座山都可以演”,缺乏唯一性和在地认同感。不少人提议,若换成更具峨眉特色的武术、变脸、猴戏等合家欢式剧目,效果或会更好。也有多次到访峨眉山的游客坦言:“去了十几次,从没想过要看。简介看起来有点神叨叨,周围也无人推荐,缺乏吸引力和讨论度。”
财务数据显示,2025年上半年该项目实现营业收入846.58万元,同比增长1.38%,占公司总营收1.18%;净亏损1613.83万元,虽同比减亏1106.71万元,但仍未达预期。截至2025年6月30日,云上旅投固定资产借款余额达4.93亿元,因无力偿还本息,各股东按比例承担连带担保责任。
国信证券研报分析指出,短期消费力不足背景下峨眉山A主动暂停亏损的演艺项目,有助于优化资源配置。
中国城市发展研究院农文旅产业振兴研究院常务副院长袁帅接受《华夏时报》记者采访时指出,固定成本结构方面,大型实景演艺项目往往前期投入巨大,若后续票房收入无法达到预期,难以覆盖成本,就会陷入亏损困境。日常运营效率低下也是关键因素,若在人员管理、服务水平、营销推广等方面出现问题,会降低游客体验,影响口碑和复购率,进一步加剧项目的经营困境。
宋城演艺在半年报中指出,多方位的高饱和竞争对公司经营管理提出较大挑战,特别指出“资本携同质化产品开展低价化竞争对行业秩序和长期发展产生不利影响”。
对此判断,袁帅表示认同。他指出,一方面,低价竞争可能导致企业为了降低成本而忽视产品质量和服务水平,影响游客的体验和口碑;另一方面,同质化产品缺乏创新和特色,无法满足消费者日益多样化的需求,不利于行业的创新发展和升级。
“文旅演艺项目要进行内容创新,需深入挖掘地方文化、历史故事、民俗风情等元素,结合现代科技手段和艺术表现形式,打造出具有独特性和差异化的演艺节目。同时,关注消费者的需求变化和兴趣点,及时调整节目内容和形式。”袁帅表示。
柏文喜认为,文旅演艺项目必须回归内容本质,以文化为魂、以体验为王、以运营为基,才能在理性消费时代重新吸引并留住观众。
从《只有峨眉山》的停摆到行业巨头的业绩普降,一场文旅演艺行业的深度调整或已来临。未来,能否从“拼资本”转向“拼内容”,从“追求规模”转向“追求效率”,将决定企业能否在行业的重新洗牌中赢得下一张入场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