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新能源汽车、人形机器人、低空经济等产业对我国工业母机提出更高要求,为产业发展带来新机遇。
7月22至24日,2025“工业母机+”百行万企产需对接活动在武汉举行。华中数控(300161.SZ)、华工科技(000988.SZ)、科德数控(688305.SH)、铂力特(688333.SH)等多家上市公司发布了高端工业母机新技术和新产品。
国家制造强国战略咨询委员会主任、中国工程院院士周济在会上表示,人工智能将给工业母机带来历史性变革,下一阶段的方向是智能数控机床,主战场是高质量数控机床和产线。未来十年将是我国智能数控机床发展关键期。
规模连续13年居全球第一
工业母机是“制器之器”“自强之基”,是关系国家安全和发展的战略性、基础性产业。近年来,我国工业母机产业取得长足进步,产业规模连续13年位居全球第一,2024年产业营收超过1.5万亿元。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水平持续提升,涌现出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1000余家、制造业单项冠军30余家,辽鲁、江浙、陕甘、粤鄂等地区形成一批特色产业集群。
据了解,“工业母机+”产需对接活动旨在加速推动工业母机从“能用”到“耐用”再到“好用”,活动从去年开始到2027年底,将持续三年的时间。过去两年,活动已成功撮合一批企业精准对接,签约落地项目近百个。今年参与活动的生产端包括减材制造、等材制造、增材制造三大类,涉及140余家国内重点企业200余项创新产品,需求端包括新能源汽车、航空航天、轨道交通、船舶等行业。
在对接活动上,主办方组织了七个高端工业母机新技术、新产品现场首发。
华中数控推出的华中10型智能数控系统,能够把指令域大数据、数字孪生全糅进数控系统,让机床能自己感知、学习、互动。华中数控董事长陈吉红介绍,运用该系统,华中数控与创世纪合作,将手机粗加工效率提升约10%;与江西佳时特联合研制的智能立式五轴加工中心,将精度提高到50%。
华工科技现场发布了国内首台复杂曲面纹理激光刻蚀智能装备,让激光能在空间任意曲面实现超高速共形扫描,实际加工效率达到国外同类产品的200%。该设备可广泛应用于消费电子、汽车制造、光伏新能源、航空航天等行业的任意材料曲面加工。
北京精雕推出的五轴高速铣车复合加工系统,可以在鸡蛋上雕刻二维码、毛坯原料直接加工成镜面,其纳米级表面效果的加工能力,可以更精准地满足航空航天、能源装备、汽车工业、半导体等高端领域日益增长的复杂零件加工需求,同时打破了日德企业在精密加工领域的长期垄断。
铂力特现场发布的S1300设备可以解决大尺寸关键零件做不出、做不好、造不快的行业痛点,米级设备可以将材料的利用率提升70%以上,制造周期缩短50%以上。
但需要正视的是,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工业母机产业在高端市场和核心技术方面仍存在一定差距。中国工程院院士、大连理工大学高性能精密制造全国重点实验室主任郭东明表示,我国高档数控系统、关键功能部件支撑能力偏弱,基础件和关键元器件、工业软件系统配套能力薄弱,对前瞻性技术、基础共性技术及用户工艺技术研究布局也略显不足。
陈吉红亦直言,国内70%的高档数控系统目前仍靠进口。这折射出我国工业母机产业“大而不强”的困窘,产业链短板和“卡脖子”问题犹如一道道枷锁,严重制约着我国工业母机产业发展。
未来十年破局“大而不强”
面对工业母机“大而不强”的困局,周济认为,未来十年,要在高速高精、多轴复合、系统集成、智能升级四个方面“发力”,集中优势力量,在高档数控机床和智能产线方面实现自主可控,坚决解决“卡脖子”的严重威胁,走在高档数控机床的前列,形成竞争新优势。
工业母机产业经历了从数字化制造到数字化网络化制造,正在向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制造迈进。 “使用新一代智能数控系统的机床,增加了基于新一代人工智能技术的学习认知部分,不仅具有更加强大的感知、决策与控制能力,还具有了学习认知、产生知识的能力。”在周济看来,人工智能赋能数控机床,是我国工业母机产业未来创新发展的主要技术路线。
工信部总工程师谢少锋在大会上表示,人工智能、新能源汽车、人形机器人、低空经济等产业正在快速兴起,对工业母机产业发展提出了更高要求。下一步,工业和信息化部将加快建立工业母机产业发展体制机制。
持续开展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坚持问题导向、场景迁移、中试验证等思路,组织实施好工业母机重大专项,支持重点用户和制造企业担任双链主,支持重点用户和企业以需求带动母机迭代升级,系统提升产业基础能力。
构建先进的产品研发体系。加强标准引领,支持企业建立生产一代、研制一代、预研一代、探索一代的研发格局,遵循技术进步和产业发展的规律,建立迭代技术发展思路,总体形成不断优化梯次发展的产品体系。
大力培育优质市场主体。持续健全工业母机产业链,培育一批具有生态引导力的链主企业,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推动产业链供应链与产业上下游开展战略合作,坚定加速产业集聚发展,打造世界级工业母机产业集群。
加快创新产业融合。开展工业母机创新成果推广,持续推动应用型开放场景,推动共同受益,加速国产工业母机的迭代进程。
在随后召开的“工业母机+百行万企”产融对接活动上,上海证券交易所代表解读了科创板“1+6”新政,指出将进一步增强对工业母机等“硬科技”企业的包容性,优化再融资和并购重组机制,为行业注入资本活力。
中咨资本表示,工业母机产业的发展离不开“耐心资本”的持续投入,可通过政策性资金、产业基金、超长期特别国债等工具,为工业母机企业提供稳定的资金保障,助力其攻克“卡脖子”技术难题。
国家开发银行代表介绍,2008年以来,国开行累计发放工业母机行业贷款超200亿元,重点支持了通用技术集团、秦川机床等企业的研发与产能建设。未来,国开行将联合工信部深化产业链服务,推动我国工业母机向高端化、智能化迈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