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秋十月,中国算力产业迎来密集的政策“礼包”。
10月11日,工信部联合国家发改委、教育部等七部门印发《深入推动服务型制造创新发展实施方案》,为算力产业的未来划定了新航向。
该方案明确,加强新型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按需布局算力基础设施,加速算力与行业融合应用。引导通用大模型、行业大模型及智能体在重点制造场景落地,并同步强化网络和数据安全保障能力。
这标志着,国家的算力战略正从规模扩张的“第一阶段”,迈向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创造价值的“第二阶段”。
仅仅三天后,上海市迅速响应,发布《上海市智能终端产业高质量发展行动方案(2026-2027年)》,明确要打造智算服务器终端产业集群,推动自主GPU、互联模块等核心部件规模化应用。中央与地方的联动,共同奏响了算力赋能产业创新的最强音。
从国家政策的顶层设计,到东西协同的算力网络布局;从国产硬核科技的集体突破,到千行百业的应用落地,中国正试图走出一条以自主算力为引擎、以融合应用为目标的独特发展路径。
这是我们时代算力的高速公路,它通向一切皆有可能的未来。不要错过。
算力基础设施升维
在政策的强劲东风下,全国范围内的算力基础设施“国家队”正不断集结成型,构建起一张覆盖全国、辐射东西的算力网络。
譬如,庆阳数据中心集群肩负起服务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算力需求的国家使命。
截至2025年8月,庆阳市对接数字经济企业5979户,签约1425户,452家子公司落地生根,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规上企业增至10家,营收同比激增78.4%。
庆阳市积极与南京、赣州等28城缔结算力联盟,打通粤港澳大湾区算力通道。与鹏城实验室、紫金山团队共建“项目共研、技术共用、资源共享”机制,燧原芯片、百度大模型、金山云等企业纷至沓来。智谱清言、Kimi、WPS AI等大模型推理业务落地生根,形成了“芯片—算力—模型—应用”全链条生态。
在华北,廊坊市则依托区位优势,在该省率先布局数字产业。据悉,廊坊城市算力分指数连续两年排名全国第一,这得益于其超前布局算力基础设施,构建绿色高效的产业集群。
截至目前,廊坊已投运数据中心32个,运行标准机柜32.7万架,持续为北京、天津、雄安三地实时在线提供互联网数据传输、存储、处理服务。
在A股市场,上市公司积极投身智算中心建设。东方国信在智算中心业务领域持续发力,旗下和林格尔智算园区继此前多次中标后,再度斩获头部互联网客户数据中心机柜租赁订单。
作为内蒙古和林格尔国家算力枢纽节点的核心项目,东方国信内蒙古智算中心项目总体规划建设6栋数据中心机房及配套能源设施,总投资约45亿元,占地196亩。规划建设1.2万个16kW高密度机架用于智算业务,总IT容量达到200MW电力负荷。
另一家A股公司启迪设计也积极布局智算中心建设。7月29日,公司作为项目中标联合体牵头方,签署河南空港智算中心(一中心)三期项目一批次算力集群部分建设、维护、运营一体化采购项目合约。该项目签约建设部分含税总价达8.6亿元,算力集群运营收益含税总价为10.3亿元。
硬核科技爆发
算力竞赛的根基在于硬核科技。
过往,国产算力常受制于芯片等核心环节的短板,而在政策引导与技术突破的双轮驱动下,国产算力产业链正在经历从“可用”到“好用”的历史性转变。
浙商证券指出,2025年国产算力崛起,需求端大厂资本开支延续高增态势+算力国产化共识逐步形成;供给端先进制程突破,寒武纪、摩尔线程营收放量,华为公布未来3年昇腾产品规划,一条自主可控的国产算力产业链或在逐步成型。伴随机柜功率提升,电源、液冷方案升级。
“在芯片支撑短期难以提升的背景下,华为、阿里等国产厂商正通过大集群方案提升算力,持续看好光通信板块。”上述机构表示。
今年9月,华为在全联接大会首次公布昇腾AI芯片未来三年产品迭代路线,计划以一年一代、算力翻倍的节奏持续推出新品。华为还通过超节点互联方案,将数百颗昇腾NPU和鲲鹏CPU整合为高性能集群,解决“通信墙”“内存墙”等技术难题。
国产GPU领域也迎来新的突破。中国长城的智算一体机搭载了沐曦、天数智芯的GPU,浪潮信息的一体机也在使用国产GPU,国产算力芯片的生态正在逐步建立。
光模块、液冷等细分领域也成为这场算力革命的重要受益者。伴随机柜功率提升,电源、液冷方案升级成为必然趋势。
中国三大运营商联合提出三年内实现50%以上液冷规模应用,浪潮信息、超聚变、宁畅在液冷服务器赛道市占率较高。
A股市场上,科华数据、英维克、申菱环境等液冷相关公司正迎来订单高峰期。
浙商证券分析认为,2025年前三季度,全球AI高景气延续,应用侧持续发力,OpenAI发布Sora2,多模态应用迎来奇点时刻,Oracle、谷歌等头部大厂保持高投入,英伟达GB300等超节点方案加速发货,ASIC出货比例有望逐步提升,光模块、液冷等细分领域业绩增长最为明显。国内头部互联网公司AI基础设施投入有望加速,国产算力公司有望进入快速增长期。
从寒武纪、海光信息的芯片,到中科曙光的服务器,再到光迅科技、中际旭创的光模块,一条自主可控的国产算力产业链正在逐步成型。
AI商业化提速
政策与基础设施是土壤,硬科技是根基,而最终的价值绽放,体现在与千行百业的深度融合上。算力,正从一种独立的技术资源,转变为驱动产业智能升级的“新生产力”。
七部门方案明确提出,加速算力与行业融合应用,提升工业数据要素供给,推动数据资源化、资产化和要素化,建设一批高质量行业数据集。
同时,引导通用大模型、行业大模型和智能体在重点场景布局应用。
企业界的实践早已开始。慧辰股份与中科信控基于前期共建的“集群算力调度与交易平台”,进一步整合资源,以“智算云”为核心产品构建中科智算产业生态。形成覆盖“算力资源纳管—商业化销售—行业场景落地”的全链条服务能力。
在金融领域,格灵深瞳的视觉算法可结合光环新网的算力支持,为银行、保险等机构提供智能风控、远程身份核验等解决方案。
格灵深瞳、光环新网与光环云的战略合作,致力于共同打造多模态大模型应用所需的算力基础设施及运营体系,推动人工智能技术与金融、教育、安防、应急、低空等垂直行业的深度融合。
AI应用商业化落地正在提速。Sora 2的发布不仅是产品与技术的迭代,更是大模型商业化里程碑。
多模态大模型在视频生成领域可充分发挥创意性、灵活性以及效率,加之视频变现模式丰富且成熟,有望率先实现大规模商业落地。
在AI for Science领域,晶泰控股已构筑AI+机器人的自动研发闭环,可显著提升效率、降低成本。当前已有2款AI参与研发药品进入临床1期,伴随临床项目推进,AI在药物制药的能力将逐步得到验证。
在金融行业,蚂蚁数科、恒生电子等头部公司相继发布大模型和Agent平台,已在投研、投顾、风控等关键场景部署应用,提升了智能化水平和运营效率。
第一上海证券认为,看好AI应用驱动的算力需求持续高增长,海内外AI应用进入普及的拐点时刻。
随着推理应用的铺开,需求也将维持景气。
业内专家指出,AI技术与算力服务的深度融合正迈入新阶段。随着“AI+行业智算云”服务闭环的逐步完善,金融、教育、安防等传统行业将迎来智能化升级的新机遇。
而低空经济等新兴领域也有望在AI赋能下实现跨越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