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3日,以“追光前行,产业跃迁”为主题的第二十七期“深交所·创享荟”在西安举行。
会上,与会嘉宾围绕光子产业发展机遇与挑战、资本支持光子产业高质量发展进行了深入交流。从本期活动来看,其聚焦光子产业,立足服务陕西省区域经济发展,深入探讨光子产业在“卡脖子”技术、产业链协同、应用场景落地、发展机遇、资本支持等方面问题与解决方案,充分发挥深市龙头上市公司的引领作用和链主效应,促进产业链上下游交流合作,共同推动光子产业高质量发展。
深交所相关负责人表示,近年来深交所聚焦服务科技自立自强,持续优化融资并购制度供给,推动科技、产业与资本高水平循环,支持一批光子领域优质企业上市发展。下一步,深交所将按照中国证监会统一部署,为光子等未来产业提供全链条、全周期金融服务,助力更多优质企业借力资本市场实现“跃迁式”发展。
进一步向人工智能算力发力
在主题演讲环节,中际旭创研究院院长郑学哲深入剖析了AI算力爆发背景下光模块的技术演进与市场前景。他指出,AI时代对算力的需求呈现指数级增长,远超摩尔定律的速度,而大规模AI集群需要高速互联网络,这直接驱动了对高端光模块的海量需求和快速技术迭代。光模块正向高速率、低功耗、集成化方向快速发展。
尽管光子产业的前景广阔,但一些现实问题依旧存在。天孚通信副总经理、董事会秘书陈凯荣以光器件领域举例称,光器件产品对工艺的依赖度比较高,同时自动化难度较大、成本高,需要公司具备成熟的工艺平台和自动化开发能力才能实现长期高质量、大批量交付。
“我国在视觉感知领域,至少是3D视觉领域,已在全球处于较为领先的状态。若从全产业角度来看,未来,需进一步发力后端的人工智能算法,即获得数据后如何感知和驱动设备。”知象光电联合创始人杨涛说。
在源杰科技副总经理程硕看来,目前,我国在光通信领域设备侧、模块侧已经诞生了一大批优秀的公司,有的已成为行业头部企业,应该说,在技术上我国至少与海外一流公司的差距不是那么明显。然而,在客户认知、市场拓展、品牌及大客户的认可上,却与海外优秀公司还存有差距。在这一范畴内,单纯靠价格并不一定会取得市场突破,更多是要在合适的时间窗口有一个合适的产品推出,包括能够提供产能的保障等,这些都是未来的努力方向。
作为光子产业创新生态中的重要一环,陕西光电子先导院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先导院”)副总经理付鹏在接受《证券日报》记者专访时表示,近年来,先导院先后投资了近15亿元建设中试平台,帮助光子芯片领域的初创企业实现产品的快速迭代,客户送样,产品测试。帮助光子领域的研究院提供产品工程化设计、可制造性设计,优化设计方案,降低生产成本。帮助产业链配套企业完成国产设备、材料实现工程化验证。
据付鹏透露,在光子材料与芯片领域,先导院基于硅材料的光芯片工艺目前正在研发中,预计将于2026年完成。
资本赋能产业高质量发展
活动现场,与会嘉宾围绕资本赋能光子产业高质量发展进行讨论时,有的嘉宾分享企业并购实战经验,并强调并购须注重战略与主业定位的一致性,对标的技术的领先性及双方协同潜力的深入评估,以及应对多地监管时专业团队和买卖双方信任沟通的重要性。
“利用资本市场做大做强是每个上市公司完成上市之后面临的课题。”陈凯荣称,公司上市后,保持持续高增长才能维持高的PE估值。因此,一方面要持续关注优质标的的并购机会,另一方面在进行产业收并购的时候,要有所为有所不为。从天孚通信来说,不能对公司核心战略能力,或者未来战略定位方向构成明显补齐的标的,或者在产品平台和团队上比较难整合协同的标的,不太会纳入公司收购范围。
从近年来光子产业的并购案例来看,今年5月份,罗博特科这横跨6年完成的跨国并购案无疑备受瞩目。
从其对ficonTEC的并购来看,罗博特科董事会秘书李良玉在接受《证券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对于罗博特科这样的科技型高端装备企业而言,战略性并购绝非简单的财务投资,其核心目标深刻根植于产业发展的长期逻辑。首先是获取核心技术,实现能力跃迁,这是最核心的目标。其次是突破市场壁垒,获取全球客户,缩短自身市场拓展周期。最后是完善产业生态,增强协同效应。
李良玉认为,国际化并购的成功,“买下来”只是第一步,“整合好”才是真正的挑战。
在中信证券投行管委会副总裁贾恒霁看来:“IPO犹如高考,只要自己努力了,过线就能上市。但并购却像结婚,即便你有意愿,也得要对方愿意才行。总的来说,建议上市公司在并购初期,首先要想好自身需要什么样的企业,适合什么企业,后续才能在标的选择以及最终效果上,呈现出‘1+1大于2’。”
谈及当前资本市场针对光子产业还可出台哪些政策时,华工科技董事会办公室主任姚永川建议,一是继续加强对融资方面的支持。二是鼓励上市公司对上下游产业链并购实施,推出一些符合光子产业行业的创新政策,包括并购重组、融资、生态圈打造等创新性的政策,从而能够引入更多的耐心资本,能够助力光子产业高质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