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7日,晶盛机电(300316.SZ)发布公告称,公司董事及高级管理人员朱亮,高级管理人员傅林坚、张俊、陆晓雯、石刚,计划在本公告披露之日起15个交易日后的三个月内(即2025年11月8日—2026年2月7日),以集中竞价或大宗交易方式减持公司股份合计不超过2776203股,占总股本的比例为0.21%。
截至当天收盘,晶盛机电股价为37.71元/股,跌幅7.62%。若按该股价计算,《中国经营报》记者初步统计,上述五高管合计套现1.05亿元。
朱亮在晶盛机电任职董事、副总裁,傅林坚任职运营副总裁,张俊任职副总裁,陆晓雯任职副总裁、财务总监兼董事会秘书,石刚任职副总裁。其中,朱亮、傅林坚、张俊、陆晓雯和石刚分别拟减持不超过107.5万股、60.61万股、75.28万股、23.14万股和11.08万股,分别占总股本的比例为0.08%、0.05%、0.06%、0.02%和0.01%。
朱亮、傅林坚和张俊获得的股份为首次公开发行前已发行的股份及股权激励获得的股份(包括因权益分派转增股本而增加的股份);陆晓雯和石刚获得的股份是股权激励获得的股份(包括因权益分派转增股本而增加的股份)。按照披露,他们减持股份的原因为个人资金需求。
对于高管集体减持,晶盛机电方面未向记者作出回应。
公开资料显示,晶盛机电成立于2006年,于2012年在深交所挂牌上市。绍兴上虞晶盛投资管理咨询有限公司为晶盛机电控股股东,邱敏秀和曹建伟为实际控制人和一致行动人 。
经过近20年的发展,晶盛机电形成了装备+材料协同发展的产业布局,主营业务产品涉及半导体装备(含光伏装备)、半导体衬底材料、半导体耗材(含光伏耗材石英坩埚)及零部件领域。
在光伏领域,晶盛机电具备了硅片端、电池端以及组件端全产业链核心装备供应能力,全自动单晶硅生长炉市占率国际领先。另外,光伏石英坩埚技术和规模全球领先。
自上市以来,晶盛机电一直长期保持盈利状态。不过,受光伏市场变化及其他因素影响,2024年和2025年上半年,公司营收和净利润双降。
财报显示,2024年,晶盛机电营业收入和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分别为175.77亿元和25.1亿元,同比分别下滑2.26%和44.93%。2025年上半年,晶盛机电营业收入和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分别为57.99亿元和6.39亿元,同比分别下滑42.85%和69.52%。
晶盛机电方面解释2024年业绩变化时称,鉴于个别客户财务状况及付款节奏发生变化,部分客户的应收账款单项计提坏账准备2.5亿元。公司持续关注下游行业市场变化、客户经营情况、项目进展及验收进度,就个别客户发出商品计提存货跌价准备3.41亿元。另外,受光伏石英坩埚产品价格下跌影响,公司就石英坩埚原材料等计提存货跌价准备3.49亿元。
2025年上半年,晶盛机电同样受光伏行业周期性调整影响,其光伏设备和材料收入及盈利同比下滑,进而影响了当期业绩。
晶盛机电业绩下滑并非个例。比如,光伏设备供应商连城数控、迈为股份、奥特维等公司均在2025年上半年出现营收和净利润双降;同期,光伏石英坩埚制造商欧晶科技则出现亏损。
当前,光伏产业供需两侧仍处于深度调整期,至于何时走出疲态有待观察。在2025年上半年报告中,晶盛机电方面表示,光伏行业短期周期波动下存在订单履行风险。
从半导体装备上看,除光伏装备外,晶盛机电的布局还包括半导体集成电路装备和化合物半导体装备。
在半导体集成电路装备领域,晶盛机电实现半导体8—12英寸大硅片设备的国产化,并延伸拓展至芯片制造和先进封装领域。在化合物半导体装备领域,公司聚焦第三代半导体碳化硅装备研发,在晶体生长、加工、外延等环节成功突破多项核心技术。
晶盛机电方面指出,受益于半导体行业持续发展及国产化进程加快,公司半导体业务持续发展,截至2025年6月30日,公司未完成集成电路及化合物半导体装备合同超37亿元(含税)。
从半导体衬底材料上看,晶盛机电拥有碳化硅衬底材料、蓝宝石衬底材料及培育金刚石的规模化产能,蓝宝石材料实现技术和规模双领先,8英寸碳化硅衬底技术和规模处于国内前列,并突破12英寸碳化硅晶体生长技术。
9月26日,晶盛机电首条12英寸碳化硅衬底加工中试线在子公司浙江晶瑞SuperSiC正式通线。
“子公司浙江晶瑞SuperSiC真正实现了从晶体生长、加工到检测环节的全线设备自主研发,100%国产化,标志着晶盛在全球SiC衬底技术从并跑向领跑迈进,迈入高效智造新阶段。”晶盛机电方面在回应投资者时称,未来公司将加速推进产线的量产进程,为客户提供高质量、低成本的大尺寸碳化硅衬底,携手产业链伙伴,共同推动我国第三代半导体产业蓬勃发展。
值得一提的是,晶盛机电与半导体“黑马”新凯来的合作关系引发外界关注。晶盛机电10月16日在互动平台上表示,新凯来是公司全资子公司晶鸿精密的半导体精密零部件客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