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全球半导体产业的市场总额约为4万亿人民币。其中,功率分立器件占比约5%,每年复合增长率约在5%左右。
在功率半导体领域,中国占据全球近半壁江山。Omdia最新预测显示,2025年全球功率半导体市场规模将攀升至755亿美元,其中中国市场以291亿美元的规模占据38.6%的份额。
在中国的功率半导体产业地图上,江苏是重要聚集地。扬杰科技(300373.SZ)副董事长梁瑶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扬州有扬杰科技,无锡有华润微(688396.SH)、新洁能(605111.SH),苏州有苏州固锝(002079.SZ),常州有宏微科技(688711.SH),南通有捷捷微电(300623.SZ),基本都是中国半导体功率器件十强企业。
在新能源革命浪潮下,近年来,国产功率半导体产品的质量、性能、技术标准不断提升,也在国产化的同时加速“走出去”。
功率半导体有望率先国产化
作为电能转换与控制的核心元件,大到高铁、电网,小到手机、耳机,凡是用电的地方都需有功率器件的身影。
电流在转化过程中,因电阻、开关损耗等因素会产生无效热能,例如手机长时间使用后发热,正是电能转化为热能的表现。而功率半导体在电流、电压转换过程中通过优化设计和材料,能够显著降低损耗,提高能量转换效率。
梁瑶指出,功率半导体的市场主要来自两方面,一方面来自传统增量,比如消费者更换手机、家电,这都要用到功率半导体;另一方面来自新兴应用,包括按摩仪、可穿戴设备、辅助动力设施等。“其中有几个增量较大的板块:前几年我们主要被新能源汽车拉动,这两年主要被服务器拉动,接下来人形机器人又将带来爆发点。”
在新能源革命浪潮的推动下,近年来功率半导体的国产化进展较快。截至2024年,我国功率半导体整体国产化率已提升至15%-20%。其中,IGBT和碳化硅(SiC)功率器件的国产化率约为35%,MOSFET的国产化率约为15%。
梁瑶认为,目前,中国功率半导体相关的上市公司已经达到数十家,且在全球细分领域越来越占据主导地位。加之中国在新能源汽车、光伏、储能、5G等主要下游领域的领先性,功率半导体有望率先成为完全自主可控的半导体细分领域。
“国内比较卷,但我们和同行竞争的是海外企业在中国的市场份额。”梁瑶指出,随着国内企业实现对海外中高端功率半导体的全面国产化,3到5年后国内将进入超级内卷时代。
考虑到未来的竞争,扬杰科技在业内较早开启国际化布局。2024年,扬杰科技内销实现营业收入45.27亿元,毛利率为28.33%;外销实现营业收入13.64亿元,毛利率达45.43%。正如梁瑶所总结,“国内做规模,海外做利润。”
加速“走出去”
面向海外市场,扬杰科技以YG、MCC两大品牌开展业务:YJ品牌主攻亚太市场,MCC品牌主打欧美市场。
MCC是扬杰科技2015年收购的美国品牌。当年,扬杰科技出资2000万美元,收购了美国MCC、台湾美微科、深圳美微科三家企业。至2024年,MCC在国内外的销售额已超过2.1亿美元。
“海外比较认品牌。消费类应用企业认品牌,工业类应用企业更认品牌。”梁瑶回忆道,2015年收购MCC时,其他国内企业也参与了竞争,扬杰科技出价最高,最终成功收购。
除了收购海外品牌,扬杰科技也在布局海外产业链。截至2024年年末,扬杰科技在全球多个国家/地区设立了在地化研发、制造与销售网络,其中研发中心5个、晶圆与封测工厂15座,拉晶与外延厂3座。
另外在2025年上半年,扬杰科技首个海外封装基地 MCC(越南)工厂一期进入量产阶段并实现满产,二期项目也顺利通线,实现海外产业链闭环。
不止扬杰科技,闻泰科技(600745.SH)也于2019年收购车规级功率器件企业安世半导体(Nexperia),在全球范围内建立了广泛的业务布局。
在“走出去”的过程中,全球下游企业面对市场的激烈竞争,迫切需要降本方案,开始从全部选用国际品牌转为引入中国品牌供应商,为中国功率半导体企业提升海外市占率提供了契机。
在成本优势之外,第三代半导体技术也在帮助我国功率半导体企业拓展国际市场。例如,英诺赛科(02577.HK)成为英伟达800V直流电源架构合作商中唯一的中国企业,为其提供氮化镓功率解决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