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水源(300437.SZ)近期宣布成立“数智化(AI)转型领导小组”,以国家数字经济发展战略为纲领,将人工智能作为推动集团高质量发展的核心引擎。公司明确提出“战略引领、业务驱动、数据支撑、创新协同、安全可控”的基本原则,致力于通过AI与主营业务的深度融合,构建智能化运营体系,全面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与价值创造能力。作为集团旗下专注于水处理智能化的先锋企业,河南水云踪智控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水云踪”)将依托现有技术积累,在水处理+AI领域展开深度探索,为行业智能化升级注入新动能。
技术沉淀扎实,智能应用不断突破
自成立以来,水云踪始终专注于工业水处理智能化技术的研发与应用。依托清水源的行业积淀,公司逐步形成“智能终端+云端平台”的双轮驱动模式,实现了从在线监测、智能加药、远程监控到异常报警的全流程数字化管理。其自主研发的“水云踪工业互联网平台”已接入全国近千家企业水处理系统,通过实时数据采集与分析,使传统水处理服务效率提升80%以上,监测准确率超过95%。
在核心技术方面,公司自主研发的智能终端设备集成电化学与光学测量技术,核心药剂浓度监测传感器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可精准监测水质参数并实现系统智能化管理。目前,公司具备年产3500台智能终端与10000支水质监测传感器的生产能力,并将根据业务发展和市场需求进一步优化产能布局。
同时,公司自主研发的“水云踪工业互联网平台”已入选工信部制造业“双创”平台试点示范项目,具备远程诊断、工单管理、水质评价等功能。2025年,公司“无机盐析出监测设备-水质结垢速率智能监测系统”成功入选《河南省首台(套)重大技术装备推广应用指导目录(2025年版)》,彰显出水云踪在智能化装备领域的领先实力。
AI探索深入,生态协同持续推进
面对水处理行业水质复杂多变、节能降耗需求持续提升的挑战,水云踪正加快推动AI与业务场景的融合创新。公司重点布局预测性维护、水质监测分析、动态水质控制和AI大模型应用等方向。例如,基于历史运行数据和机器学习算法开发设备故障预警模型;联合高校构建基于深度学习的水质变化预测模型,为工艺调整提供支持;通过AI实现水质指标的动态控制;并探索打造基于大模型的“水处理智能体”。
在探索AI应用的同时,水云踪注重通过产学研用一体化模式推动协同创新。清水源集团已组建由博士后、博士及硕博研发人员构成的技术团队,并与同济大学、中海油天津化工研究院、中科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郑州大学等国内外高校和科研机构共建联合实验室,获评“省级企业技术中心”“河南省水处理剂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河南省智慧水处理系统国际联合实验室”“河南省博士后创新实践基地”等称号。
此外,公司还通过与国内领先人工智能方案提供商合作,加速AI在水处理领域的落地;积极参与“中国水处理智能化产业联盟”,与行业标杆企业共享技术经验;并在电力、化工等重点行业开展试点项目,与客户共同验证AI解决方案的实际效果。
技术积累厚实,政策利好持续释放
水云踪目前已拥有23项专利、32项软件著作权,并获国家高新技术企业和河南省专精特新企业认证,在核心技术、研发实力和应用转化方面积累深厚。公司同时享受税收优惠、研发补贴等政策扶持,为持续创新提供有力保障。
国家“十四五”规划提出“推进工业互联网创新发展”,生态环境部等六部门也联合发文,鼓励人工智能在环保领域的应用。水云踪的技术探索和战略布局,正与国家政策方向和行业发展趋势高度契合。
从“人工经验”到“数据驱动”,从“单点优化”到“全域协同”,水云踪在水处理智能化领域的探索正在不断延伸。尽管AI大模型的规模化应用仍需时间沉淀,但凭借算法优化、数据积累与生态合作,公司已奠定坚实基础。未来,清水源和水云踪将以开放姿态拥抱技术变革,与客户、科研机构及行业伙伴携手,推动水处理行业迈入更加智能、高效、绿色的新时代。(秦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