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9月的A股市场,掀起了固态电池热。
这波搅动行业的浪潮背后,一家来自无锡的上市公司尤为亮眼——先导智能(300450.SZ)在一个月内股价暴涨80%,从8月28日的收盘价29.59元/股,一路涨至10月10日收盘价54.79元/股,最新市值高达858.1亿元。其间公司市值更一度突破千亿元,并两度公告股票交易异常波动。
按照在上市公司29.31%的持股比例,公司创始人王燕清目前身价已超251亿元。
作为率先实现固态电池整线解决方案交付的设备企业,其亦有望率先受益于固态电池产业化前夜的业绩突破。
不过,面对荣耀和财富,王燕清却非常清醒。
此前他就对员工说:"别被股价冲昏头,真正的比赛,2030年才开始。"

从技术宅到宁王卖铲人
这家新能源设备企业的掌门人王燕清,是从无锡桃农家庭走出的工程师。
他用26年时间,将公司从一间150平方米的“仓库工厂”发展为如今覆盖锂电、光伏、氢能的全球新能源装备的“千亿帝国”。
眼下,是中国锂电行业激荡的又一史诗级时刻。当中国企业在固态电池时代以领跑之姿出现,却鲜少有人觉察,产业的每一次飞跃,都离不开工程师精神对不务虚功的坚守,这正是中国制造以技术突破穿越周期、迈向全球的生动注脚。
20多年前,全球锂电市场份额近乎被日韩等外资企业垄断。但在今天,我国已在全球锂电的核心供应链占据优势地位。中国锂电产业从追赶到领先的跨越,离不开装备制造的突破,而先导智能的发展史正是这一进程的缩影。
1990年代,王燕清带着8万元启动资金白手起家创业。从不起眼的小作坊开始做起,凭借对技术的执念,打造成国内电容器设备龙头。2008年,王燕清决定将当时已稳赚不赔电容器成熟业务砍掉,全身心投入锂电装备的研发中。
这场转型带来了新的机会,先导智能搭上了锂电周期的发展快车。常年一门心思扑在研发一线是外界对王燕清的深刻印象。
而多年的积累让其成为了如今锂电设备赛道上不容忽视的玩家。尤其是与宁德时代的牵手:2014年元旦,宁德时代与先导智能签订了合计5996.9万元的采购合同,合同期限为三年。
从那一年起,宁德时代便开始常年“霸榜”先导智能的客户名单。尤其是2020年,宁德时代在先导智能的营收占比高达26.8%。
而随着先导智能的上市,宁德时代以战略投资者身份认购先导智能非公开发行股票。在2020年,通过定增,宁德时代成为了先导智能的第三大股东。
2024年11月,双方续签三年战略合作协议,将合作延伸至固态电池、钙钛矿等前沿领域,进一步巩固技术绑定关系。这一合作,让先导智能成为宁德时代扩产大潮中的核心供应商,也为其业绩增长提供了极大确定性。
2024年,先导智能的锂电设备全球市占率22.4%,相当于每5块动力电池,就有1块经该公司的设备制造出来,且公司业务毛利率高达36%,远超行业平均水平。
2025年,面对行业内卷的提问,王燕清的公开回复是,“内卷会淘汰投机者,凸显强者。先导靠的是不参与内卷,而是坚持向上破局。选更难但更有价值的路,就是先导智能领跑的原因所在。”
逆境中加大投入
但2024年,也是王燕清的至暗时刻。公司股价从2021年11月84.80元/股一路下跌至2024年9月的12.85元/股,市值从最高时的1200亿元回落至180亿元,行业下行周期一等就是三年。
锂电行业的价格战让多数企业陷入困境,设备企业也难以幸免。同时,设备企业往往还要面对交付周期长、回款周期慢等问题。但行业寒冬中,先导智能的研发费用非但没降,反而逆势增加,从2022年的14亿元增至2024年16.76亿元,占营收比例从10.05%提高到14.14%,研发人员占比提升至30.03%,累计获得授权专利1900余项。
与此同时,当锂电设备需求疲软时,王燕清早年布局的光伏、储能业务反而成为重要支撑。
2023年先导智能光伏设备营收达32亿元,同比增长45%,其TOPCon串焊机良率达99%,累计订单超30GW。同年承接储能装备订单超200GWh,服务宁德时代、比亚迪等头部客户。
这种“锂电为主、多轮驱动”的模式,让先导智能在2023年、2024年的表现远好于行业平均水平。
在固态电池机遇到来之前,对技术敏感的王燕清也已早早布局。
其早在2018年便组建固态电池设备团队,攻克干法电极、固态电解质涂布等技术布局的成果。而这些早期投入在2025年半年报上得到了验证,公司新签订单同比增近70%,固态电池订单有望占据全年营收三成。
“公司固态电池设备,已进入全球头部电池企业、知名车企和新兴电池客户的供应链,陆续获得复购订单。”其2024年年报表示。
先导智能称,公司在2024年推出的整线解决方案,打通制造工艺环节,覆盖全固态电极制备、全固态电解质膜制备及复合设备等关键设备。
具体来看,先导智能已实现固态电池整线解决方案到各工段的关键设备覆盖、干法涂布设备支持1000mm幅宽、80m/min负极、60m/min正极高速生产,能耗降低60%;湿法工艺采用特殊涂布结构提升效率;固态电解质复合设备达50m/min行业领先效率;创新无隔膜叠片技术;600MPa等静压设备支持150℃高温作业。相关设备已进入欧美日韩及国内头部企业供应链,获重复订单认可。
另一边,先导智能的全球化布局也渐入佳境。2024年,公司海外业务收入达28.31亿元,同比增长26.31%,收入占比提升至23.88%,毛利率增至39.32%。此前,先导智能在2022年就全资收购德国了自动化装备制造商Ontec,建立欧洲技术中心,成为首家在欧洲本土布局技术能力的中国锂电装备企业。
2025年半年度业绩交流会上,先导智能相关负责人坦言,上半年新签订单124亿元,同比增长近70%,预计全年新签订单将超出年初的230亿元目标,海外业务成长功不可没。
赴港二次上市亦是其全球化的重要一步。
2025年2月,先导智能递交港股招股书,计划募资100亿港元用于海外研发中心建设及并购。不过,6个月后,就在材料失效之际,8月26日其再向香港联合交易所有限公司递交H股发行上市申请,同步更新招股书资料。
这标志着先导智能再次向港股IPO发起冲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