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世界粤商大会于9月29日在广州举行。大会现场,全国人大代表、全国工商联执委、广东拓斯达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吴丰礼表示,拓斯达之所以能在机器人领域十年如一日的坚持,离不开广东这个制造业大省的六大优势:产业规模大、产业体系全、营商环境好、集群效应强、产业链完善、创新能力强。
“广东有非常多得天独厚的优势,广东强大的产业集群,为机器人企业提供了非常广阔的验证场景,工厂门口就是市场。尤其是广东在市场准入、融资支持、营商环境上非常给力,对于广大科技型公司来说是很大的支持力度。”吴丰礼说。
2024年,全国工业机器人的产能为56.6万台,其中广东省占24万台,全国市占比44%,连续5年稳居中国第一。作为广东机器人“七剑客”之一,2024年,拓斯达机器人出货量为1万台,今年上半年实现大幅增长,自产多关节机器人营收同比增长80.86%,完成1万台出货量。在整个制造业中投放的机器人使用量超过15万台,在注塑工艺端全球市占率第一。
当前,各地纷纷押注机器人赛道。吴丰礼认为,目前整个机器人大概有三种玩家:一是新兴创业者,主要做人形机器人研发;第二是科技大厂,借助人才和资金的密集,也开始入局人形机器人;第三是机器人领域的“原住民”,即原来工业机器人企业,用很长时间累积工业机器人技术,最后也转化成人形机器人。
在吴丰礼看来,机器人场景将经过几个阶段的升级。“它们从玩具级到教育级再到工业级,再到家庭级。制造业场景对产品的稳定性要求非常高,是真正能够产生价值的领域,所以现在很多人形机器人开始学会进厂打工。但进入家庭之后,要求会更高,这也是机器人场景升级的最后一站。”吴丰礼说。
“总体而言,工业机器人和人形机器人会殊途同归。虽然路径不一样,但最终都是从专用机器人变成通用机器人,只是阶段不同。”吴丰礼判断。
在这个过程中,拓斯达坚持控制器、传感器、伺服等核心技术均自主研发,坚持积极构建技术生态圈。通过让机器人走进工厂,走进家庭,真正推动数字世界和物理世界深度交互和融合。
2025年被称为“人形机器人商业化元年”。当前,人工智能与机器人正在重塑制造业生态,智能制造和AI技术融合的拐点,深刻影响着机器人产业链。
当下,拓斯达正在推动“硅基大脑”与“钢铁躯干”结合,让智能机器人能真正走进工厂、服务生产,从“能干活”向“会干活”迈进,争取成为“最懂工艺的智能机器人”。
9月12日,拓斯达面向全球发布了首款轮式人形机器人——“小拓”,这是第一台在注塑行业落地应用的人形机器人。这款人形机器人将与现有机械臂产品协同,形成“专用+通用”双轨解决方案,促进注塑行业从经验驱动到数据驱动的制造逻辑转变,巩固拓斯达在3C、医疗等高精密注塑市场的优势地位。
最后,吴丰礼向现场嘉宾分享了拓斯达能保持增长的秘诀:专注主营业务,聚焦核心能力,对自己不擅长的要说不,但是对自己擅长的要坚持死磕到底;对于企业来说,今天的每一寸突破都是推动进步的力量。“起伏是成长的常态。‘内卷’意味着机会,只有韧性才是创业者的底色。”吴丰礼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