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近访问:
发表于 2025-07-31 18:15:53 股吧网页版
上证研究 | 资本市场如何助推气候技术创新?借鉴动力电池的经验
来源:上海证券报·中国证券网 作者:邱慈观 赵圣

  我国能源部门的碳排放居各行业之首,约占全国排放总量的70%,其低碳转型至关重要。行业低碳转型有赖于相关技术的创新开发,其背后的资金支持不可或缺。

  在能源终端消费部门的低碳转型中,交通部门表现突出,其中电动汽车及其相关技术发展最受瞩目。动力电池是电动汽车的关键技术,过去多年间,资本赋能促成该领域一路崛起进而技术迭代创新并高速发展。在这些技术中,锂离子电池的发展时间最长、成果最突出,资本赋能也最成功。随着锂离子电池技术的完备成熟,资本逐渐转向后起赛道中的钠离子电池、固态电池等领域,助推动力电池领域整体的迭代突破。动力电池获得资本市场赋能的经验足以为战略性新兴产业提供范例,供氢能、核能、生物质能等前沿气候技术参考借鉴,本文就此进行解析。

  打造多层次资本市场,实现长周期赋能

  创新技术从概念诞生到商业化,耗时短则几年,长则几十年,在研发、初试、中试、商业落地、迭代升级等各阶段皆需资金赋能。在动力电池方面,经由多层次资本市场融资案例的分析,本文发现资本市场的长周期赋能可有效促成各阶段的技术发展和成功落地。

  多层次资本市场包括一级股权、二级股权、债券票据和信贷等四个市场,各市场都有其常用的金融工具,如一级股权市场里的战略融资、二级股权市场里的IPO、债券票据市场里的资产支持证券、信贷市场里的项目贷款等。通过分析这些金融工具的案例,作者发现多层次资本市场对动力电池的长周期赋能主要体现于三方面。

  第一,资本市场通过股权和债权的调动,为动力电池企业提供全生命周期的融资保障。股权市场对风险容忍度更高,是动力电池创新研发企业的融资基本盘,可以推动技术相对早期、规模较小的企业逐步成长、扩大市场份额。在此,天使轮、A轮股权融资以支持概念期、初试期项目为主,相关案例有钠离子电池领域的隐功科技。B轮及其后股权融资以支持中试期、初步商业落地项目为主,相关案例有钠离子电池领域的太蓝新能源,有半固态与全固态电池领域的卫蓝新能源、清陶能源等。在股权市场的基础上,债权市场可进一步补充资金,或通过普通信贷、中短期公司债券与票据等方式来定向支持企业的研发生产项目,或通过绿色债券、项目贷款等方式来为企业特定目的方案提供资金。

  第二,资本市场通过板块区隔策略,精准匹配不同成长阶段、不同类型企业的融资需求。特别是从二级股权市场各板块对于企业盈利能力和成长性的包容度看,主板、创业板、科创板和北交所的融资战略定位各不相同。因此,国轩高科、比亚迪等营收能力稳定的企业得以在主板上市,厦钨新能、天奈科技等科技主导型企业得以在对盈利能力更加宽容的科创板上市,而纳科诺尔等“小而美”“专精特新”企业得以在北交所上市。板块区隔策略可更好地匹配企业成长阶段与投资者偏好,也更利于各板块内部建立需要的融资便利政策。

  第三,资本市场通过打通境内外融资渠道,为企业扩充资金来源。赴港IPO无疑是内地企业最常见的境外市场融资渠道,知名案例有中创新航赴港首发上市、宁德时代赴港二次上市等。境外融资有助于企业海外扩张,更为其后续境外资本市场运作留下伏笔。

  图1 多层次资本市场与多维度融资助力动力电池创新发展

  在此,宁德时代案例极具代表性,其融资案不仅贯穿了独角兽阶段与行业龙头阶段,更结合了多层次资本市场赋能的三方面特点。在2018年前的早期成长阶段,该公司就启动多轮一级股权融资,并于2018年通过公开发行股票在创业板上市。上市后的数年间,该公司又通过定增等方式扩股,前后累计募集的股权资金高达647亿元,为后续成长奠定基础。同时,通过绿色债券和项目贷款,该公司进一步补充特定业务线或技术路径的资金需求,以保障项目顺利建设。今年,宁德时代展开境外融资进程,先后通过赴港IPO、与外资银行接洽项目贷款等方式,为海外新建电池厂募集资金。本案表明,通过股债“混搭”、定位分层、境内外合力,多层次资本市场可以更好发挥长周期、全方位赋能价值,帮助企业解决融资断档断层问题。

  创新融资工具与模式,突破资金瓶颈

  多层次资本市场虽可帮助科技创新企业解决融资断层断档问题,但企业仍面临资金应用场景受限、风险容忍度不足,资金盘活不易等其他融资挑战,需要市场提供可突破瓶颈的创新工具与模式,为其提供低成本、高保障、长期限、应用灵活的资金。从动力电池领域看,市场上已出现一些能帮助突破瓶颈的融资工具与模式,以下分别从打开增量资金空间、扩大资金应用场景、提供增信保障、盘活既有资产四点展开解析。

  首先,就打开增量资金空间而言,绿色科创票据、科技创新债券、可持续发展挂钩贷款等创新工具,已成为普通贷款、绿色贷款、绿色债券等传统金融工具的补充,帮助扩大资金规模。特别是今年推出的“科技创新债券”和债券“科技板”,除了科技型企业外,还支持金融机构、私募股权投资机构等主体发行科技创新债券,从而进一步拓宽科技贷款、债券投资和股权投资的资金来源。

  其次,就扩大资金应用场景而言,有些创新工具特别灵活,不限定企业须将资金用于科创建设的直接投入,而允许企业将资金用于置换前期绿色科创发展相关的债务、优化营运支出等,对增量资金形成补充。今年4月赣锋锂业发行的绿色科创票据为一例,该票据募集资金主要用于偿还先前绿色项目的有息债务,其中包括动力电池项目建设费用及原材料采购费用等。今年5月中创新航发行的科技创新债券为另一例,该债券募集资金部分用于购置设备、建设动力电池及储能生产线等领域以直接支持创新技术落地;部分用于置换前期自有资金投入,以减轻营运资金压力。

  第三,就提供增信保障而言,创新模式通过结合动力电池供应链特点与资产属性,在传统供应链融资与资产支持证券等工具的基础上为债务提供增信保障,从而缓解企业融资瓶颈。宜宾发展控股集团下属的四川三江汇海商业保理公司为一例,该公司于2023年发行全国首单动力电池产业链ABS,通过将产业链应收账款作为底层资产开展保理融资,为上游原材料销售、生产企业提供资金支持。本案将供应链融资嵌入资产支持专项,在融资模式上有所突破,其加权利率仅2.94%,打破当时最低发行利率记录。

  第四,就结合动力电池资产属性与收益特征来盘活资产而言,创新案例主要反映于固定资产“收益权形式”的创新,可由吉利控股和蔚能电池作为代表。吉利控股以换电设施的未来经营收益权作为质押担保,发行了全国首单换电基础设施收费收益权ABS,其中的质押担保有效降低其融资成本。蔚能电池以动力电池租用服务费收益权作为底层资产,已发行多期绿色资产支持票据,今年更通过同样属性的底层资产发行绿色科技创新定向资产支持证券,融资成本仅2%。这两个案例均属“双重”创新,即在金融工具与融资模式两方面都有创新。

  总体来看,资本市场助力科技创新发展需要明确其融资堵点,了解其产业链结构与供应链情况,熟悉其资产属性与特征,从而才能通过金融创新来丰富企业融资渠道,提供融资保障。

  资本赋能的配套条件:技术路径、落地场景与政策支持

  前文解析了资本市场支持动力电池产业发展的路径,但这种支持并非无条件提供,反之,它们是有条件的选择。更明确地说,金融赋能只有在三个配套条件满足后才有效可行,它们分别是:清晰的技术路径,明确的应用市场,以及完善的政策支持。

  现实世界里,能同时满足三个条件的科创领域并不多。尤其在技术发展早期、下游应用真空的新兴领域,相关政策通常也未出台,导致资本市场难以发力,而资本投入缓慢又阻碍了产业发展,形成恶性循环。那么,动力电池领域是否具备这三个配套条件呢?

  技术路径方面,动力电池行业已形成“液态电池→半固态电池→全固态电池”的共识,技术路径明晰。具体而言,液态路径以磷酸铁锂电池、三元材料电池和大圆柱电池为主流,宁德时代、比亚迪、特斯拉、LG新能源等海内外龙头企业在此领域布局广泛。半固态路径以氧化物半固态电池为主,代表企业有清陶能源等。全固态路径以硫化物和聚合物固态电池为主,国内、国际都有参与者,国内如宁德时代、比亚迪、鹏辉能源等,国际如本田、丰田、三星等,各自在细分方向攻坚。技术大方向既已明确,资本投入也形成合力,共同致力于核心路径的突破发展。

  应用市场方面,新能源汽车的替代市场广阔,技术可行性强,政策补贴到位,近年市场份额增长迅猛,光是今年上半年我国新能源汽车销量已占据乘用车销量半数,且仍在稳步增长。除电动汽车外,低空经济带动的低空运输工具、具身智能带动的电驱自动化作业更是新能源行业的新应用场景,前景广阔。

  政策支持方面,动力电池在产业规划建设、响应能源科技发展、标准规范等方面的发展均比较完备。其中,《中国制造2025》明确提出动力电池及燃料电池的发展规划,该文件也成为动力电池等新能源替代方案的纲领性文件。而《促进汽车动力电池产业发展行动方案》《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2021-2035年)》等文件相继出台,推动新能源汽车产业政策与补贴政策陆续落地,为动力电池发展提供了应用端保障。行业取得阶段性发展后,行业规范性标准法规亦有所跟进,《锂离子电池行业规范条件》等重要文件的发布为行业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

  以上解析表明,动力电池领域金融赋能的三个配套条件成熟,有效促进“产业、技术与金融”之间的相互影响,并在政策引导下推动三者之间的良性循环。

  结语和展望

  本文以动力电池领域融资为例,通过政策文件解读、案例解析与逻辑论证,得出三点主要结论。第一,多层次资本市场的建构可为科技创新融资解决断层断档问题、提供跨周期赋能。第二,结合产业结构与资产属性所开发的创新金融工具与融资模式,可为科技创新融资拓宽融资渠道、降低融资成本。第三,资本市场赋能动力电池是建立在配套条件相对完备的基础上。

  最后,仍须提醒,资本市场对动力电池领域的金融赋能应当放在合适的背景框架下来理解,而不宜过度推论,将其视为完美典范。事实上,在经历资本高速推动后,动力电池行业已出现若干失衡现象,表现为锂离子电池等成熟赛道产能过剩、固态电池等新兴赛道技术路径过于单一等问题。这些问题值得讨论,但并非本文重点,故在此略过。

  通过对资本赋能动力电池行业发展的解析,本文将一个气候技术领域从初创崛起、迭代发展到逐渐成熟的过程全盘托出。低碳转型是我国的重大发展战略,而气候技术是驱动转型不可或缺的部分。目前,科技创新最为关键,期许资本市场能以动力电池发展为鉴,赋能更多气候创新技术,实现“从零到一”的跃迁。

郑重声明:用户在财富号/股吧/博客等社区发表的所有信息(包括但不限于文字、视频、音频、数据及图表)仅代表个人观点,与本网站立场无关,不对您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请勿相信代客理财、免费荐股和炒股培训等宣传内容,远离非法证券活动。请勿添加发言用户的手机号码、公众号、微博、微信及QQ等信息,谨防上当受骗!
作者:您目前是匿名发表   登录 | 5秒注册 作者:,欢迎留言 退出发表新主题
温馨提示: 1.根据《证券法》规定,禁止编造、传播虚假信息或者误导性信息,扰乱证券市场;2.用户在本社区发表的所有资料、言论等仅代表个人观点,与本网站立场无关,不对您构成任何投资建议。用户应基于自己的独立判断,自行决定证券投资并承担相应风险。《东方财富社区管理规定》

扫一扫下载APP

扫一扫下载APP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908328号 经营证券期货业务许可证编号:913101046312860336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021-61278686 举报邮箱:jubao@eastmoney.com
沪ICP证:沪B2-20070217 网站备案号:沪ICP备05006054号-11 沪公网安备 31010402000120号 版权所有:东方财富网 意见与建议:4000300059/9525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