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13日晚,合肥芯碁微电子装备股份有限公司公告称,公司拟在境外发行股份(H股)并申请在香港联合交易所有限公司主板挂牌上市。由此,其正式跻身A股上市公司赴港上市的后备阵营。事实上,今年以来,A股上市公司赴港上市劲头正盛,除已经成功上市的10家公司外,还有约80家公司正在积极推进相关计划。
而这一热潮也让AH溢价情况成为市场关注的焦点。由于A股和H股两地市场在投资者结构、交易、流动性、再融资以及汇率等方面都存在诸多差异,且二者之间不能直接兑换,缺乏套利机制,因此H股一般都比A股存在一定折价。但今年以来,恒生AH溢价指数震荡下行,截至8月14日,其已从年初的144.60点降至123.21点。其中,宁德时代新能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江苏恒瑞医药股份有限公司等股票出现“股价倒挂”现象。
细究其中缘由,这与两地市场的联动格局持续深化密切相关。一方面,A股上市公司赴港上市直接增加了港股市场中内地资产的供给,使得同一企业的股权在两个市场形成更紧密的联动。这种供给的增加打破了此前港股市场部分内地资产相对稀缺的状态,缓解A股高溢价情况。
据Wind资讯数据统计,南向资金在今年的145个交易日中,有123个交易日实现了净流入。截至8月14日,南向资金年内已累计净流入达9102.88亿港元,远超去年全年水平,日均流入金额是去年的近2倍。这大大提升了其在港股市场的定价权,对AH溢价自然产生了重要影响。
另一方面,A股上市公司赴港上市引发的资金跨市场流动,是推动AH溢价下降的关键纽带。优质A股公司赴港上市往往会吸引南向资金的重点配置,国际资本也会因为这些企业的上市而更深入地研究其投资价值,当国际资本认可其成长性并增持H股时,会进一步缩小H股与A股的价格差距。
AH溢价的持续收窄,绝非简单的价格波动,而是两地市场在互联互通机制下深度融合的标志性信号。这种变化正从企业融资、投资者行为、市场定价逻辑等多个维度产生深远影响。
对赴港上市的A股公司而言,AH溢价收窄意味着“同一资产、两地估值”的失衡状态被逐步修正,企业得以在更广阔的市场中实现价值重估。对更多后备上市企业而言,AH溢价收窄降低了跨市场融资折价成本。过去,H股折价可能导致企业融资规模缩水,而当前溢价收窄,意味着企业在港股的融资效率提升,更有利于借助香港市场引入国际战略投资者、拓展海外业务,形成“融资—扩张—估值提升”的良性循环。
对投资者而言,当同一企业在两地市场价格趋于一致,国际投资者可更聚焦企业基本面,这将吸引更多长期资金增配中国核心资产,推动市场从短期博弈向长期价值投资转型。
更为重要的是,AH溢价收窄与A股公司赴港上市热潮形成共振。一方面,大量优质A股公司赴港上市,丰富了港股市场的内地资产供给,使香港市场更全面地覆盖中国经济的核心产业;另一方面,南向资金与国际资本在港股的定价博弈,使香港市场既能反映内地政策与经济周期,又能对接全球流动性与风险偏好,成为中国资产“内外联动”的缓冲带与平衡器。这既为A股企业提供了“出海”的通道,也为国际资本分享中国经济增长红利提供了便利。
总而言之,随着两地市场在资源配置、定价逻辑上的进一步融合,香港作为中国资本市场双向开放“桥梁”作用将愈发凸显,而这一过程也将持续推动中国资本市场向更成熟、更开放、更具全球竞争力的方向迈进,为企业发展与全球资本配置搭建起更高效的桥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