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20日,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公布了今年院士增选的有效候选人名单。记者梳理发现,在两张分别长达639人、660人的名单中,有两位85后科学家现身。
同时,在工程院今年首次特设的“民企通道”机制下,民企候选人大幅增加,近20位上榜。
工程院民企候选人大幅增加
据初步统计,今年中国工程院院士增选有效候选人名单上,来自民营企业的候选人多达近20位。据中国工程院相关人士透露,这一人数较往年有大幅增加。
这一现象与今年中国工程院明确提出“将8个名额主要用于支持民营科技领军企业候选人”紧密相关。
记者梳理发现,近20位民企院士候选人中,包括科大讯飞联合创始人胡国平、宁德时代首席科学家吴凯、比亚迪首席科学家廉玉波、以岭药业贾振华、华大科技首席研究员徐讯等。
自我国实行院士制度以来,院士群体主要来自高校、科研机构和国企。2019年,阿里云负责人王坚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则让“民企院士”走进公众视野。
近年来,两院院士增选有效候选人名单中,出现了来自宁德时代、华为、比亚迪、百度等企业的科技人员。不过,迄今成功当选的“民企院士”总共不超过10位。
中科院最年轻候选人39岁
在今年的中国科学院院士增选有效候选人名单上,两位1985年出生的学者引人关注,他们是今年最年轻的院士候选人。
一位是浙江大学数学科学学院常务副院长刘一峰教授,另一位则是苏州大学放射医学与辐射防护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王殳凹教授。
在历年两院院士选举中,40岁以前当选院士的实属凤毛麟角。
例如,1962年出生的细胞生物学、遗传学家贺福初于2001年当选院士时只有39岁,打破了院士40岁的“天花板”。
2003年,中国科学院院士增选中就出现了两位38岁的“最年轻院士”,均为1985年出生,分别是时任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的卢柯和时任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研究所张亚平。
2005年,1965年5月出生的有机化学家麻生明在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时,刚跨过40岁。
事实上,40岁以下的院士增选有效候选人也时有出现。例如,2017年,时任清华大学教授、39岁的颜宁,成为当年最年轻候选人之一。2023年,来自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科学院国防科技创新研究院的常超,也以39岁成为当年最年轻候选人,他毕业于清华大学,研究领域涉及太赫兹生物学和高功率微波等离子体。
适应新规则,首次强调“静默期”
今年,中国科学院在发布有效候选人名单的同时,还发布了《关于进一步强调2025年中国科学院院士增选工作纪律的通知》,首次强调了“严格遵守‘静默期’要求”。
该要求指出:从成为有效候选人至院士增选结果公布前,除因履行职务职责参加工作单位内部、工作单位上级主管部门、境外会议活动外,不组织、不参加有同行出席的其他各类会议和评审活动,包括但不限于学术会议、学术报告、项目评审、战略规划、咨询评议等。
据了解,这与2023年院士增选规则的改变有关。以往院士增选的两轮推选分别由各学部和全体院士投票完成,自2023年起第一轮初选环节变为外部同行专家盲评。为此,两院都建立了外部专家数据库,长江学者、杰青等更广泛的学术专家群体被纳入其中。“严格遵守‘静默期’要求”即是为了防止增选过程中出现不正之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