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然产能过剩,但储能盈利明显回升。
目前A股储能概念上市公司都公布了上半年年报,从净利润来看,大多盈利,少数亏损,大多增长,少数下滑。其中最醒目的是宁德时代(300750.SZ)、比亚迪(002594.SZ)两个行业龙头,前者实现净利润304.85亿元,同比增长33.33%,后者实现净利润155.11亿元,同比增长13.79%。
在Wind储能指数收录的55个成分股中,47家企业盈利,8家亏损,34家净利上涨,21家下跌。
海外市场回暖是重要原因。卓创资讯富宝锂电分析师董云帆告诉《华夏时报》记者:“海外储能市场的需求回暖是重要增长点。据富宝数据,上半年出口订单总计163Gwh,澳大利亚储能市场一年翻了三倍,中东地区更是主战场,上半年订单量达到了35Gwh。”
不少储能企业将海外作为主要市场。9月4日,艾罗能源(688717.SH)方面在接受《华夏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公司产品销往捷克、英国、巴基斯坦、德国、荷兰、奥地利等110多个国家,主要销售区域集中于欧洲发达国家。2025年上半年,公司营业收入1,806,704,879.73元,其中境内收入51,590,885.31元;境外收入1,755,113,994.42元。”
近日A股储能板块再掀波澜,本周(9月1日—5日)储能概念连续拉升,有消息称“海外储能需求激增”。9月4日,国内某储能企业市场总监告诉记者:“我了解到的情况是,这几个月澳洲、欧洲的情况比较好,主要受当地地方政策影响。比如澳洲能源部门有计划关闭当地火电厂,鼓励安装光伏,给予补贴,所以近几个月市场订单量就增加了。”
业绩普遍增长
宁德时代上半年营业收入1788.86亿元,同比增长7.27%,净利润304.85亿元,同比增长33.33%。这一净利润水平几乎与2022年全年相当,彼时宁德时代市值曾超过1.5万亿元,如今市值又重回1.4万亿附近。具体来看,上半年宁德时代动力电池系统营业收入1315.73亿元,毛利率22.41%;储能电池系统营业收入284亿元,毛利率25.52%。这两项是宁德时代的主要收入。
比亚迪上半年营业收入3712.81亿元,同比增加23.30%,净利润为155.11亿元,同比增加13.79%。比亚迪电池业务包括动力电池、消费电池、储能电池,但没有具体列出细分业务的收入情况。
阳光电源储能业务大幅增长,上半年总营业收入435.33亿元,同比增加40.34%,其中储能系统跃升为第一大收入来源,实现营收178.03亿元,同比增长127.78%。值得一提的是,上半年其储能系统毛利率接近40%。公司另一大产品光伏逆变器营收153.27亿元,同比增长17.06%,毛利率35.74%。
德业股份的主营产品主要是逆变器和储能电池包,上半年营业收入55.35亿元,其中逆变器营收26.44亿元,毛利率47.84%,储能电池包营收14.22亿元,毛利率35%。
璞泰来是负极材料龙头企业,上半年业绩也有增长,营业收入为70.88亿元,同比增长11.95%,净利润10.55亿元,同比增长23.03%。2022年—2024年,璞泰来业绩持续下滑,今年上半年却止住了下滑趋势,公司称主要是“全球动力及储能电池市场保持持续增长,公司凭借完善的产业链布局和多元化的产品组合,快速响应客户需求,积极拓展市场,实现了销量和收入的稳健增长”。
锂电设备企业先导智能也是在业绩大幅下滑后有所回暖,上半年营业收入66.1亿元,同比增长14.92%,净利润7.4亿元,同比增长61.19%。其主要产品包括锂电池制造装备、光伏制造装备,前者实现收入43.33亿元,毛利率35.73%,后者实现收入5.31亿元,毛利率25%。
55家储能指数成分股中,杉杉股份净利润增长最快。上半年其营业收入98.58亿元,同比增长11.78%,净利润2.07亿元,同比增长1079%,超过10倍。杉杉股份主营业务是锂电负极材料和偏光片,对于营业收入、净利润和经营现金流增长,公司均将原因归结于“负极业务销量大幅上升”。
出货量攀升
那么,上半年国内外储能市场情况究竟如何?
不少储能企业认为,由于风电、光伏新增装机量依然快速增长,储能的市场需求也就有了支撑,叠加其他因素,今年上半年全球储能市场继续高增长。
根据国家能源局数据,2025年1—6月中国风电光伏新增装机容量263.6GW,同比增长105.4%。随着风电光伏装机比例提升、电力系统灵活性要求提高、数据中心需求驱动、储能技术进步及系统成本下降,储能电池市场需求持续快速增长。根据中关村储能产业技术联盟(CNESA)预测,2025年中国新型储能累计装机将突破一亿千瓦。储能市场需求的增长带动了储能电池出货量的攀升。高工产研锂电研究所(GGII)初步调研数据显示,2025上半年中国储能电池出货量265GWh,同比增长128%。
根据ICC鑫椤资讯数据统计:2025年1—5月全球储能电池出货196.5GWh,同比增长118%,2025年全年全球储能有望突破500GWh。璞泰来认为,虽然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能源局发布“136号文”,取消新能源项目的强制配储要求,但凭借风电光伏装机比例提升、数据中心需求驱动、储能技术进步及系统成本下降,储能需求依然旺盛,储能行业的发展动能持续强劲,逐步由政策导向转向盈利驱动。
海外增长强劲
如上所述,储能行业上半年盈利情况的好转自然离不开国内新增装机量的提升,但更重要的原因还在于海外市场的支撑。上半年表现情况较好的储能企业在海外市场的销售表现都很出色。
阳光电源上半年在海外地区的营业收入为253.79亿元,占总营业收入的比重为58.30%,而上年同期,该比重只有43.44%。
德业股份上半年外销收入38.78亿元,毛利率高达42.63%。相比而言其内销收入只有16.58亿元,毛利率为25.45%。
与之相比,有些储能企业的业务几乎都在海外,如艾罗能源和麦田能源。上半年艾罗能源实现营业收入18.07亿元,其中境外17.55亿元,占比超过97%,境外业务毛利率达到34.4%。
储能企业之所以瞄准海外,主要因为海外有更大的峰谷套利空间,尤其是欧洲。德业股份称,德国自今年起,强制要求电力供应商向所有用户(包括工商业和居民)提供动态电价套餐,峰谷套利空间扩大,为储能系统提供更大的峰谷价差套利空间。
此外,因电力基础设施薄弱导致电力供应紧张、电价过高,巴基斯坦、尼日利亚和乌克兰等国家对光储需求不减,巴基斯坦居民侧电价仍然远高于户用光储平准化用电成本,仍有空间亟待释放。与此同时,新市场也开始崭露头角。埃及政府加快能源转型节奏,计划2040年可再生能源目标为40%;澳大利亚于近期提高基准电价,且为安装电池系统的家庭提供补贴,补贴至2030年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