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国际可再生能源署(IRENA)行动联盟主任伊莉娜·拉多斯拉沃娃·斯特凡诺娃
上证报中国证券网讯(记者王玉晴)9月16日至18日,2025世界储能大会在福建宁德召开。在大会主论坛上,国际可再生能源署(IRENA)行动联盟主任伊莉娜·拉多斯拉沃娃·斯特凡诺娃与宁德时代副总裁孟祥峰共同发布了《光伏与储能助力能源转型》报告完整版。上海证券报记者了解到,该报告是IRENA发布的第一份以储能为主题的报告,亦是IRENA官方研究报告编制过程中第一次有中国企业深度参与的报告。宁德时代是该报告编制过程中的核心成员和主要参与方。
发布活动后,斯特凡诺娃接受了上海证券报记者专访,就全球储能市场需求、锂电池储能的未来等问题做出了分析。
改革电网与市场机制成为储能部署主要动力
斯特凡诺娃分析,目前部署“光伏+储能”项目在经济性上已优于新建化石能源项目。因此,决定光伏与储能发展节奏的并非进一步降价,而是电网与电力市场改革进度。无论在中国还是在世界范围内都是如此。
IRENA数据显示,2010-2024年,公用事业规模光伏平准化度电成本(LCOE)下降了89%,目前全球平均约为0.04美元/千瓦时。电池储能平准化度电成本已降至约0.15美元/千瓦时,并仍在持续下降。在许多市场,从平准化度电成本来看,新建“光伏+4小时储能”项目已比新建燃煤或燃气发电项目更便宜。
2024年全球可再生能源新增装机量达582吉瓦,光伏是主要驱动力(光伏新增装机452.1吉瓦,占比77%)。这一发展势头意味着,配套储能和独立储能的需求将持续上升。但IRENA强调,仅靠价格进一步下降,未必能推动储能大规模部署。
斯特凡诺娃表示,当前制约储能部署的因素主要有三项。一是电网并网排队与线路拥堵问题;二是缺乏明确的灵活性产品,比如容量产品、辅助服务产品、快速调频产品等;三是收益框架不确定,导致私营资本不敢投资。
因此,斯特凡诺娃建议储能政策重心应从硬件成本转向系统赋能,如推进电网升级、改革审批流程、构建激励灵活性的市场机制等。
锂电池技术向长时储能进化鼓励多元长时储能技术并进
记者注意到,《光伏与储能助力能源转型》报告指出,锂电池储能正在向4-8小时甚至更长响应时长进行技术突破,未来也可作为长时储能技术储备之一,满足电网对更长时间跨度的灵活调节需求。
当前长时储能市场尚未完全打开,但其发展前景已成为业界共识。若锂电池储能时长不断延长,未来其是否可能成为长时储能市场的主导技术?
斯特凡诺娃表示,在8小时以内储能市场,锂电池凭借高效率和技术成熟度,已成为表前(电网侧)和表后(用户侧)应用的市场领导者。在8小时以上储能领域,锂电池可向该领域延伸,但从系统优化角度,储能系统需纳入更多长时储能技术,如抽水蓄能、热能储能、压缩空气储能、新型化学储能等,以满足跨日或跨季节的储能需求。建议在脱碳路径上保持技术中立,不过可以重点关注已在成本和部署速度上具备优势的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