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居民存款搬家的讨论逐渐升温。央行发布的8月金融数据显示,居民存款连续两个月超季节性下行,非银存款再度多增。8月,居民存款新增1100亿元,同比少增6000亿元,连续两个月同比负增长。与此同时,当月非银存款新增1.18万亿元,虽环比回落,但与去年同期相比仍大幅多增。
而随着对公存款利率持续下行与理财市场收益优势凸显,A股上市公司资产“再配置”迹象也已逐渐显现。近一年来,上市公司委托理财规模接近4000亿元,存款占比出现下滑,更多资金流向券商理财、基金及含权类产品。机构分析指出,这一趋势仍将延续,未来一年或有千亿级存款继续“搬家”进入理财。敏锐捕捉到这一趋势,多家资管机构也已积极布局,加速抢占对公理财市场。
上市公司控存款、增理财
上市公司理财配置正悄然“调仓”。近一年来,上市公司使用闲置资金购买理财产品出现结构性变化:存款类产品占比有所下降,而银行理财、股票等产品的比例则小幅上升。
Choice数据显示,近一年(2024年9月21日至2025年9月21日)多家上市公司发布委托理财公告(包含实施中,不包含实施完成、预案),合计认购或拟认购金额为3734亿元。
其中,宁德时代于7月30日董事会上通过预案,拟增加不超过400亿元的委托理财额度,使得其2025年度总额度升至不超过800亿元,成为目前单笔金额最大的预案。比亚迪也在今年3月公告,拟使用不超过600亿元自有闲置资金购买安全性高、流动性好的中低风险理财或债券产品。
从理财类型来看,上市公司配置范围涵盖存款、定期存款、结构性存款、通知存款、银行理财、证券公司理财、投资公司理财、信托、逆回购、基金专户等十类。
具体到存款类产品,根据Choice数据,近一年上市公司购买或拟购买存款类产品(名称中含“存款”的产品或产品组合)的金额高达2102亿元,占所有理财资金的比例为56.29%。与之比较,上一周期(2023年9月21到2024年9月1日),上市公司购买或拟购买存款类产品的比例为57%。
购买存款的比例下滑同时,上市公司买理财的步调却在加快。根据Choice数据,近一年上市公司购买或拟购买理财产品(名称中含“理财”的产品或产品组合)的金额为589.94亿元,占比为28%。与之对比,上一周期上市公司共购买或拟购买理财产品的金额约为315亿元,占所有理财资金的比例为15.16%。
值得关注的是,部分公司加大了对二级市场股票相关产品的投资。据记者不完全统计,近一年,上市公司购买股票类产品的金额超过百亿元。
其中,利欧股份(002131.SZ)日前发布公告称,公司及下属子公司拟使用最高额度不超过30亿元的自有资金进行证券投资,投资方式涵盖新股配售或者申购、股票及存托凭证投资、债券投资、委托理财等。
亦有公司将投资标的延伸至一级市场。4月16日晚,吉林敖东公告称,该公司拟使用不超过10亿元的闲置自有资金进行证券投资,计划的证券投资包括但不限于新股配售或者申购、股票投资、债券投资以及深交所认定的其他投资行为。
吉林敖东进行证券投资的会计核算科目为“交易性金融资产”。2022年至2024年,该公司交易性金融资产分别为16.4亿元、16.58亿元、15.68亿元。今年上半年增长至16.86亿元。
资管机构抢占对公理财市场
上市公司调降存款规模、增加理财和股票投资比例,主要受到对公存款利率持续下行、权益市场复苏等因素影响。
2022年4月,央行指导利率自律机制建立了存款利率市场化调整机制,此后银行存款利率多次调降。
今年5月最新一轮下调后,国有大行三个月、半年、一年、两年整存整取挂牌利率均下调15BP(基点),分别为0.65%、0.85%、0.95%、1.05%。三年、五年均下调25BP,分别至1.25%和1.30%。活期存款年利率由0.1%下降至0.05%。股份行、中小银行也纷纷跟降。
在“手工补息”被叫停的背景下,对公存款的利率已相对较低。第一财经记者梳理多家上市公司公告发现,2020年时,多数存款年化收益率还在3%以上,部分高达4%,而近期公告的存款利率多已接近1%。例如,伟星新材2025年8月披露的一款对公结构性存款预期收益率为0.70%至2.15%,而2020年同类产品收益率高达3.80%至3.90%。
普益标准9月16日发布的数据显示,截至2025年8月29日,全国现金管理类产品的平均近7日年化收益率为1.32%;固收类产品过去6个月投资收益为1.12%,较上月上升6BP。
从具体期限来看,短期固收类产品过去6个月投资收益为0.98%,较上月上升3BP;中期固收类产品过去6个月投资收益为1.18%,较上月上升10BP;长期固收类产品过去6个月投资收益为1.39%,较上月环比上升11BP。整体来看,均高于同期限的存款产品。
南开大学金融发展研究院院长田利辉认为,当前,一年期定期存款利率已降至0.95%,而银行理财平均年化收益率却达到2.12%,加上股市主要指数普遍上涨,形成显著收益落差。
在这一背景下,一些资管机构已经开始积极布局对公财富市场。据第一财经记者不完全梳理,近期交银理财、民生理财、浙银理财等多家理财子公司在其公众号上均发布对公理财产品推荐。
某理财子公司人士表示,存款利率持续下行推升了对公理财需求。相较于个人投资者,上市公司更注重资金安全性和流动性,理财子公司也相应推出适配产品,尤其在当前股市行情较好时,适当在对公理财“篮子”中增加含权类产品。该人士还提到,黄金及海外市场相关理财产品因阶段性收益表现突出,也吸引了部分对公客户的关注。
华南某上市公司财务人员告诉记者,大幅下降的存款利率已难以满足企业资金保值增值需求,闲置资金反而可能影响企业财务表现和股东回报。
展望未来,中信证券研报称,整体来看,上市公司虽然更倾向于配置短期、低风险产品,但已经开始逐步提升对券商、公募基金等多元化产品的配置比例。在存款利率持续下行的背景下,资金逐步从存款转向理财市场,预计未来一年上市公司存款转理财规模有望达数千亿元。境外理财通过QDII、南向通等渠道也逐渐成为企业资产配置的重要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