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近访问:
发表于 2025-09-28 17:24:11 股吧网页版
8/12!中国企业领跑全球新能源产业
来源:上海证券报·中国证券网 作者:武斌

  9月27日至28日,太原能源低碳发展论坛在山西太原举办。期间,同步举行的新能源产业创新合作暨第十五届新能源企业500强论坛,发布了《2025全球新能源企业500强竞争力报告》(以下简称《500强报告》)《2025碳中和绿色影响力品牌》等多份行业重量级报告和成果。

  《500强报告》显示,2025年全球营收超千亿元的新能源企业共有12家,其中8家为中国企业,分别是宁德时代新能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天能控股集团有限公司、中国电力建设股份有限公司、比亚迪股份有限公司、亨通集团有限公司、协鑫集团有限公司、中国能源建设股份有限公司、欣旺达电子股份有限公司。

  在产业层面,中国新能源企业已实现从跟跑到领跑的跨越。现场专家认为,这些企业不仅在国内市场表现出色,更在全球范围内布局供应链、开拓市场,将中国技术、中国制造带向世界。

  产业长期向好的基本面依然稳固

  作为新能源领域的重要年度盛会,全球新能源企业500强论坛已与太原能源低碳发展论坛同期举办六届。2025年的论坛以“跨越周期韧性增长”为主题,围绕大变局时代,新能源行业如何跨越周期性波动、同质化竞争、内卷加剧等展开深入探讨。

  “作为实现‘双碳’目标和推动能源革命的核心引擎,新能源产业在历经多年高速增长期后,正在迎来周期性转折,面临着新的风险和挑战。”山西省能源局党组书记、局长张翔在此前召开的新闻发布会上表示。

  数据分析显示,2025年500强企业总营收为9.55万亿元,比上年度的9.54万亿元增加0.01万亿元,增长0.10%,增幅同比减少10.06个百分点;企业平均规模为190.94亿元,较上年的190.82亿元小幅增加0.12亿元,增长0.07%,增幅同比减少10.05个百分点,连续两年大幅下降。

  中国能源经济研究院常务副院长魏秋利在解读《500强报告》时表示,虽然新能源行业整体增速放缓,但随着国内装机规模的扩大和后端应用市场的持续拓展,中国新能源产业仍在增长。

  据多家行业机构预测,到2060年,我国所需“风光”装机将达到50亿千瓦以上,新能源装机规模仍有巨大成长空间。论坛现场,多位专家在接受上海证券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得益于国家层面的战略引领以及经营主体的积极创新,我国新能源产业发展具备内在韧性,虽面临短期波动,但长期向好的基本面依然稳固。

  创新融合成为跨越周期的关键支撑

  数据显示,截至7月底,我国可再生能源装机总量达到21.71亿千瓦,占全国总装机容量的近60%。其中,风电光伏累计装机16.8亿千瓦、占全国总装机容量的46%,已历史性超过火电装机。

  “随着‘风光’等清洁能源装机量不断增长,消纳逐渐成为制约新能源发展的主要矛盾。”英利能源发展有限公司董事长尹绪龙在发言时表示,“从‘136号文’到后续出台的零碳园区、绿电直连等政策,新能源已由过去的政策规模驱动变为终端应用驱动。”

太原能源低碳发展论坛期间展示的醇氢电动牵引车。上证报记者武斌摄

  当前,以新能源科技创新为代表的新质生产力正在引领世界能源转型,新能源产业已由简单的规模扩张走向质效的全面提升,行业竞争倒逼企业从“铺摊子”转向“精耕细作”。

  对此,与会人士普遍将科技创新视为跨越这一周期的关键支撑。中国气候变化事务特使刘振民表示,要坚持以科技创新推动能源低碳转型,把能源技术及其关联产业培育成带动我国产业升级的新增长点。

  中国能源研究会理事长史玉波则建议,通过加强“产学研用金”深度融合,打通创新链与产业链。他认为,应积极探索“新能源+创新融合”的发展模式,如新能源与物联网、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新兴技术的跨界融合,在创新生态体系的同时,创造新的应用场景和商业模式。

  9月24日,我国在联合国气候变化峰会上宣布新一轮国家自主贡献目标:到2035年,全经济范围温室气体净排放量比峰值下降7%-10%,非化石能源消费占能源消费总量的比重达到30%以上,风电和太阳能发电总装机容量达到2020年的6倍以上、力争达到36亿千瓦。

  面对新蓝图,不少专家表示,我国新能源产业正实现从拼规模到拼质量、卷价格到卷价值、单打独斗到生态共赢的周期性跨越,未来依旧大有可为。

郑重声明:用户在财富号/股吧/博客等社区发表的所有信息(包括但不限于文字、视频、音频、数据及图表)仅代表个人观点,与本网站立场无关,不对您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请勿相信代客理财、免费荐股和炒股培训等宣传内容,远离非法证券活动。请勿添加发言用户的手机号码、公众号、微博、微信及QQ等信息,谨防上当受骗!
作者:您目前是匿名发表   登录 | 5秒注册 作者:,欢迎留言 退出发表新主题
温馨提示: 1.根据《证券法》规定,禁止编造、传播虚假信息或者误导性信息,扰乱证券市场;2.用户在本社区发表的所有资料、言论等仅代表个人观点,与本网站立场无关,不对您构成任何投资建议。用户应基于自己的独立判断,自行决定证券投资并承担相应风险。《东方财富社区管理规定》

扫一扫下载APP

扫一扫下载APP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908328号 经营证券期货业务许可证编号:913101046312860336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021-61278686 举报邮箱:jubao@eastmoney.com
沪ICP证:沪B2-20070217 网站备案号:沪ICP备05006054号-11 沪公网安备 31010402000120号 版权所有:东方财富网 意见与建议:4000300059/9525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