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9日,锂电龙头宁德时代(300750.SZ,股价397.37元,市值18126.64亿元)收涨4.46%,市值再次站上1.8万亿元,近一个月涨幅为43%。9月25日,宁德时代盘中股价就曾一度突破400元关口,创历史新高,总市值突破1.83万亿元,超越当时贵州茅台的1.80万亿元。
早在3月,宁德时代发布《2024年环境、社会与公司治理(ESG)报告》。同时,Wind数据显示,A股锂电池概念股共有104家,其中70家发布2024年度ESG(环境、社会和公司治理)相关报告,ESG相关报告披露率为67%。
中央财经大学绿色金融国际研究院副院长施懿宸接受《每日经济新闻》记者采访时表示:“67%的披露率明显高于A股平均水平,这在很大程度上归因于我国锂电池行业的出口导向特征。欧盟新电池法规的正式生效,对锂电池全生命周期管理提出了系统性要求。尽管部分条款有过渡期,但企业需提前布局合规体系,以应对准入门槛的实质性提升。”
宁德时代点亮9座“零碳”工厂成立可持续发展管理委员会
早在3月,宁德时代发布《2024年环境、社会与公司治理(ESG)报告》(以下简称《报告》),共计167页,涵盖经营、治理、环境及社会等内容。
《报告》显示,研发创新、风险管理与内部控制、产品质量与安全是其关注的重点议题。

图片来源:宁德时代《2024年环境、社会与公司治理(ESG)报告》
在《报告》篇首的领导致辞部分,宁德时代强调坚持“练好基本功,发挥想象力”,为全球绿色转型贡献更多“时代”智慧。截至2024年底,公司已授权专利项目数和在申请中专利项目数达43000余项,还发布了全球首款超高安全滑板底盘、骁遥超级增混电池、天恒储能系统等核心产品。
值得注意的是,宁德时代将“可持续发展治理”作为了独立章节,成立企业可持续发展管理委员会,下设企业可持续发展管理理事会,再下设集团工作组、子公司工作组,分层级、有重点地保障公司可持续发展工作的有效落地。
同时,为了高效助力“双碳”目标实现,宁德时代在2023年发布“零碳战略”:2025年实现核心运营碳中和,2035年实现价值链碳中和,还制定了与此目标相匹配的低碳转型策略,包括“零碳”设计、“零碳”工厂、“零碳”供应、“零碳”制造、“零碳”电力及循环生态六大专项。
《报告》显示,2024年宁德时代核心运营板块零碳电力比例进一步提升至74.51%,成功点亮9座“零碳”工厂,单位产品温室气体排放强度同比下降20.97%。
施懿宸告诉记者,电池既是电动车价值最高、技术门槛最大的核心部件,也是产业链中潜在污染最集中的环节。因此,面向欧美高端市场的出口企业必须提前满足碳足迹追溯、供应链尽责与固废回收等刚性要求。“宁德时代作为全球规模最大的电池制造商,因出口占比高而更早启动低碳体系建设,在标准尚未全面落地前完成布局,形成先发优势。”
记者观察到,A股锂电池概念市值TOP10企业的2024年度ESG相关报告名称中,90%都包含了ESG相关内容,包括“ESG(环境、社会和公司治理)”“环境、社会及公司治理(ESG)”“可持续发展报告”等。

数据来源:相关上市公司2024年度ESG相关报告产品质量与安全为重要议题市值TOP10企业60%披露范围三
今年6月,罗马仕、安克创新等品牌相继召回多款产品,召回产品超过120万台,中国民航局也发布紧急通知,禁止旅客携带无CCC认证标识以及被召回型号的充电宝乘坐境内航班。据罗马仕透露,本次事故的问题在于电芯(锂电池),在一些极端场景下,可能存在自燃风险。
产品质量与安全是上述企业关注的重点议题,相关企业通过系统化、技术、文化等多维方式来应对。如宁德时代2024年推出了第三代NP(No Propagation,无热扩散)技术,在保障电池系统发生热失控后不起火、不扩散的基础上,更能进一步做到“不冒烟”。
比亚迪(002594.SZ,股价108.61元,市值9902.19亿元)则建立全面的产品质量管理体系,确保从研发到生产的每个环节都以高于合规要求的标准推进,实现产品全生命周期的质量管控。同时,它还倡导品质文化,将其融入到经营管理活动的各个环节。
施懿宸认为,作为电动车价值最高、安全风险最集中的部件,电池一旦失效即可能引发燃爆,因此下游企业对锂电池企业提出的安全标准极为严苛。为同时满足法规与客户双重要求,公司必须把碳足迹、产品安全与供应链尽责管理整合为一体化体系,并逐级向次级供应商延伸,形成覆盖全链的合规闭环。
记者发现,A股锂电池概念股市值TOP10企业,全部披露温室气体范围一(直接碳排放)和范围二(间接碳排放),且60%披露范围三(价值链碳排放)。
为了有效提高锂电池概念股的ESG信披水平,施懿宸建议关注四大方面:一是产品安全,在自动驾驶时代,电池不仅是核心能量单元,更是安全底线,其可靠性直接决定整车系统的风险阈值;二是碳足迹,欧盟新电池法已将其列为强制性准入门槛;三是固废回收,作为全生命周期管理的末端环节,已成为法规与市场双重监管重点;四是劳工权益,相关问题已纳入欧美ESG尽调清单,任何违规都可能触发出口壁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