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0日晚,宁德时代举办线上业绩说明会,公司高管介绍,为应对客户激增的订单需求,公司正全力推进全球产能建设。当天发布的三季报显示,公司第三季度实现营业收入1041.86亿元,同比增长12.9%;实现归母净利润185.49亿元,同比增长41.21%。
“电池产能现在比较紧张,应该说,高端产能一直就紧张。”亿纬锂能相关负责人在接受上海证券报记者采访时表示。记者调研了解到,最为紧张的是储能市场。在储能领域,头部电芯厂商的生产线持续满负荷运转,第二梯队厂商的产能利用率普遍超过80%。
巨大的需求带来新一轮扩产行动。据记者不完全统计,今年二季度以来,宁德时代、比亚迪、亿纬锂能、国轩高科等龙头企业纷纷启动新的产能建设。受益于大圆柱电池的供不应求,多氟多的电池产能从2024年底的8.5GWh提升至2025年底的22GWh,2026年计划进一步扩产。
龙头企业加速扩产
宁德时代正全力推进全球产能建设。
9月30日,洛阳市伊滨区发布消息,宁德时代洛阳基地二期项目电芯工厂、电池包工厂近日正式投产。该项目二期规划包括3条电芯产线、10条PACK产线,全面达产后年产能将增加30GWh。伊滨区此前发布消息称,宁德时代洛阳基地三期、四期项目核心区生产厂房主体钢结构施工正在加紧进行,年底前核心厂房将主体封顶。
9月8日,第二十五届中国国际投资贸易洽谈会期间,由宁德时代在厦门投建的“时代高性能锂电池项目”完成签约,规划建设年产能约80GWh的全智能化新能源动力电池生产线。
今年7月底,宁德时代山东东营锂电池基地正式开工,项目投资80亿元,一期建设40GWh锂电池绿色制造基地。同月,宁德市生态环境局对“时代一汽动力电池项目(一期技术改造)工程报告表”进行公示,该项目将对年产10GWh的时代一汽动力电池项目进行产能扩建。
不止是宁德时代在扩产。
今年8月,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披露了比亚迪新增“郑州动力电池生产线扩充项目”“郑州弗迪电池有限公司液冷板生产线建设项目”两个扩建项目,其中郑州动力电池生产线扩充项目总投资50亿元。今年4月底,长沙弗迪电池有限公司PACK产线扩建项目获得环评批复。
同在今年8月,国轩高科宣布同步推进江苏南京新型锂离子电池智造基地与安徽芜湖新能源基地项目,两个项目投资总额均为40亿元,拟分别建设年产20GWh新型锂电池产线和动力锂离子电池产线及配套项目。
“预计到今年底,多氟多将形成近22GWh的产能,根据市场需求情况,2026年有进一步扩大产能的准备。”日前,多氟多新能源公司总经理许飞在接受上海证券报记者采访时表示。据查询,至2024年底,多氟多电池产能约为8.5GWh。
今年二季度以来,还有亿纬锂能、中创新航、珠海冠宇、清陶能源等多家电池厂启动扩产。据上证报资讯不完全统计,今年第三季度,锂电池产业签约扩产项目达到19个,公布的投资金额超过747亿元。
技术引领新一轮扩张
新一轮的扩产,与前几年的全行业扩张,有哪些不一样?
“头部集中,规模加码。”有锂电产业观察人士评价,本轮锂电企业的扩产更像是非理性扩张后的结构性优化。多位接受上海证券报记者采访的锂电产业人士表示,此次产能扩张背后,有清晰的市场需求和技术逻辑在驱动。
一方面,下游市场需求仍在快速增长。今年1月至9月,我国新能源汽车产销分别完成1124.3万辆和1122.8万辆,同比分别增长35.2%和34.9%,新能源汽车新车销量达到汽车新车总销量的46.1%。
据高工产研储能研究所(GGII)调研统计,2025年第三季度我国储能锂电池出货量为165GWh,同比增长65%。2025前三季度合计出货量为430GWh,已超过2024年全年总量。随着欧洲户储回温叠加澳洲户储爆发,在头部企业大储电芯满产满销的挤压及小储电芯扩产不及时的背景下,户储电芯出现结构性“缺芯”的现象。
另一方面,技术快速迭代,龙头企业需要更新产能建立新的护城河,核心逻辑已从单一的规模扩张转向技术升级。
今年8月,多氟多自主研发的“氟芯”大圆柱电池单月出货量突破1000万支,对应装机规模超1GWh。公司相关负责人介绍:“现在所有产线都在满负荷运转,订单已经排到明年。”
“电池行业是一个充分竞争的行业,头部公司布局早、深耕长、规模大,但真正赚钱的只有一两款产品。”多氟多新能源公司总经理许飞介绍,公司此前也曾在软包和方形电池领域广泛布局,最终选择了深耕大圆柱这一赛道,并瞄准20Ah至100Ah之间的产品,覆盖新能源汽车、储能和轻型车三大核心应用场景,逐步构筑起核心竞争力。
大容量电芯也带来一轮升级需求。今年以来,以314Ah为代表的300+Ah电芯在全球大储、工商储、户储等场景全面替代280Ah,市占率超65%。另外,500Ah+电芯进入量产倒计时,280Ah老旧产线被迫“技术性”退出,有效供给缩水,头部企业为占据技术优势和市场份额,纷纷扩张新型产能。
面对需求的超预期增长,企业纷纷快速扩产,锂电产业链正在寻找新的平衡。多位业内人士预计,调整的时间不会太长。正如宁德时代高管在最新业绩说明会上的表态:“产能会在未来一两个季度得到逐渐的缓解,交付不是最大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