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1日,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公布2025年院士增选结果。3位来自民营企业的专家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分别是:比亚迪股份有限公司廉玉波、宁德时代新能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吴凯、金发科技股份有限公司黄险波。
其中,廉玉波和吴凯当选是中国工程院院士首次出现新能源汽车产业链企业技术负责人的身影,打破了此前相关领域工程院院士均来自高校、科研机构的常规。
比亚迪首席科学家廉玉波
根据比亚迪公告,廉玉波,1964年出生,硕士研究生学历,教授级高级工程师。廉玉波于1987年7月毕业于南京航空航天大学,主修飞机制造工程,获学士学位;并于2000年九月获南京大学高级工商管理专业硕士学位。廉玉波曾在中国汽车研究中心工作,历任上汽集团仪征汽车有限公司总工程师、上海同济同捷汽车设计公司常务副总经理。
2004年,廉玉波加入比亚迪,带领团队成功研发了燃油汽车和新能源汽车20多个车型、100多款。2016年至今陆续上市新能源王朝车型,在新能源汽车销量排行榜上稳居前列。
廉玉波是曾怀揣“造飞机梦”的工程师,但他最终用22年时间,亲手为比亚迪挖建了全球新能源领域最深厚的“技术鱼池”:刀片电池、DM混动技术、CTB车身一体化、云辇系统……这些支撑比亚迪年销427万辆、跻身全球五大车企的核心技术,几乎都烙印着他的心血。
宁德时代首席科学家吴凯
据中国矿业大学官网显示,吴凯,男,汉族,1968年生,教授、博导,中国矿业大学兼职特聘教授、江苏省产业教授(研究生导师类)、上海交通大学讲席教授。入选2023年度中国工程院院士有效候选人、国家卓越工程师(2024年度)、福建省引进高层次A类人才(2016年度)和福建省劳动模范(2018年度)。现任宁德时代新能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CATL)首席科学家、电化学储能技术国家工程研究中心主任。
吴凯曾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福建省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福建省技术发明二等奖1项,广东省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中国汽车工程学会科技进步特等奖和技术发明特等奖各一项,欧洲发明家奖1项。
公开资料显示,在动力电池领域,吴凯坚持以国家重大战略需求为导向,带领技术团队不断创新突破,成功实现了三元锂电池的国产化替代。研发并量产高安全、高能量密度、长寿命的锂离子动力电池,实现了对日韩企业的技术反超。
金发科技中央研究院院长兼首席技术官黄险波
据金发科技官方消息,黄险波,1997年毕业于北京理工大学应用化学专业,博士,同年入职金发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黄险波作为塑料加工与改性国家工程实验室创室主任,近30年始终坚守在科研与生产一线,面向国家战略新兴产业亟需,聚焦车用材料高性能化、电子材料安全环保化、生物降解地膜材料规模化、集成电路关键材料自主化,开展了从介观尺度调控、化学合成创制到高效成型加工,从科技创新到产业化引领的全链条攻关。为我国高性能、功能性高分子材料的发展做出了贡献。
他以第一完成人获2005、2012、2023年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3项、省部级一等奖5项,主持制定国家标准9项。授权发明专利474件,发表学术论文101篇,出版学术专著 3 部。荣获国家杰出工程师奖、何梁何利科学与技术创新奖、全国五一劳动奖章。
回顾此前,中国工程院也并非没有民企院士,但占比极少。
2019年,阿里云科研负责人王坚成功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作为从民营企业走出的首位两院院士,这一消息当时被媒体广泛报道,也让“民企院士”首次正式走进公众视野,打破了此前公众对院士群体主要源自科研院所、高校或国企的固有认知。
此后又经历两轮院士增选,但成功当选的“民企院士”仍数量寥寥,除了王坚,还包括中芯国际的吴汉明、康缘药业的肖伟、吴忠仪表的马玉山,都是为国家科技研发作出重大贡献的杰出科研人才。
事实上,两院院士作为中国科学技术和工程领域的最高学术荣誉,其评选和影响力已深度嵌入中国产业升级与经济转型的脉络之中,成为推动国家创新体系建设的核心力量。院士群体不仅代表学术顶尖水平,更通过技术引领、战略咨询和产学研融合,持续为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动能。
每日经济新闻综合公开消息、红星资本局、央广网、大众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