储能项目大型化趋势显现
业界看好行业超预期发展
◎记者王文嫣
尽管A股储能板块指数近期连续回调,但无碍业界对储能行业超预期发展的看好。
储能产业企业、专家在接受上海证券报记者采访时均表示,随着“十五五”我国继续加大新能源装机规模、加快新型电力系统建设的确定性增强,储能需求从电源侧向电网侧转移,落地项目大型化趋势显现。随着AIDC(人工智能数据中心)爆发式增长,独立可再生能源电力系统制绿色氢氨项目陆续推进,海内外储能的应用场景和需求将进一步扩大。
企业订单饱满
电网侧储能订单增加
此前,储能板块在A股市场引发一波快速上涨行情。洛希能源董事长郝烨在接受上海证券报记者采访时表示,碳酸锂等原料持续涨价,导致上游供货紧张,下游需求又持续旺盛,令储能产业链备受关注。而锂电池电解液添加剂生产龙头山东亘元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突发设备故障停产检修,成为短期的行业供应变量,其影响被市场进一步放大。
近日,储能系统集成企业海博思创宣布与宁德时代签订战略合作协议。按计划,2026年至2028年海博思创累计采购电芯数量将不低于200吉瓦时,进一步验证储能市场景气度。
宁德时代直接对外宣布了扩产的消息。公司位于山东济宁、广东瑞庆、江西宜春、福建厦门、青海、福建宁德等基地均有大幅扩产,仅山东济宁基地预计2026年新增储能产能就超过100吉瓦时。
郝烨表示,经历了今年二季度至三季度的低迷,当前行业大幅回暖,企业订单量显著增加,多为数百兆瓦时甚至是超过1吉瓦时的大型项目,单个订单金额可达数亿元。
随着《关于深化新能源上网电价市场化改革促进新能源高质量发展的通知》(业内称为“136号文”)出台,不再强制配储,加上其他政策提出进一步增强电网对新能源的适配能力,市场对储能的需求迅速从电源侧切换至电网侧。由于电网侧储能覆盖范围广,因此规模通常较大。
在接受投资者调研时,海博思创提到,136号文出台后,储能成为独立的市场投资主体,与新能源建设解耦,逐步具备独立的获利方式,这也是今年公司订单大幅增长的原因之一。
阳光电源在答投资者问时表示,公司年初制定的发货量(非订单量)目标为40吉瓦时至50吉瓦时,目前对完成目标保持信心。对储能系统业务的布局,令阳光电源从光伏逆变器龙头成功转型为光储一体化能源解决方案企业。
海外市场、新应用带来新需求
储能将迎超预期发展
几乎所有受访的储能企业都提到,海外市场的快速扩张,特别是北美、欧洲和东南亚等市场需求爆发,令企业订单排满。
远景科技集团近日与英国能源企业Statera Energy达成战略合作,将为英国Carrington储能项目提供系统级解决方案。该项目总装机容量达680兆瓦/1360兆瓦时,是英国单体容量最大的储能项目之一。
远景科技集团零碳战略总经理张元在接受上海证券报记者采访时表示,电化学储能短期需求适配性强、毫秒级响应、可调峰调频,产业化成熟、成本低,当前公司的储能出货量稳居行业前列且在高速发展,目标是冲刺成为全球头部。
新业态将驱动储能行业迎来更多发展机遇。郝烨表示,数据中心、高耗能化工厂呈现“跟着能源走”的发展趋势,倾向与新能源大基地绿电直连,利用可再生能源电力更低成本运行,其工作模式负载稳定适配离网模式,为储能需求扩容提供新支撑。海博思创提到,大功率充电与储能结合、数据中心柴发替代等场景的配储需求预计会快速增加。
瑞银证券中国公用事业及新能源分析师严亦舒对上海证券报记者表示,美国对人工智能数据中心的需求非常强劲,但是电力紧缺,可再生能源将是美国未来五年内唯一显著增长的发电领域,基于可再生能源发电特点,需要配备大量储能。她预测,到2026年全球储能需求可能同比增长40%,多个新兴市场的储能需求将因此大规模增长。
中信建投近期发布研报称,看好储能全球共振的大趋势不变。国内储能全面迎来经济性拐点,投资极为旺盛,主要是新能源市场化以及容量电价推动产业持续性发展。中信建投认为,储能累计渗透率尚不足10%,上调明年国内新增装机至300吉瓦时。海外最大的机会来自数据中心带来的储能需求,
“储能不存在理论上的过剩与拥挤,当前所谓拥挤,核心还是用户买不起、用不起。”厦门大学中国能源政策研究院院长林伯强在接受上海证券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储能要实现大规模发展,需要政府主动作为,关键在于扩大规模与强化市场竞争。降低储能成本最直接有效的方式是发挥规模效应,而扩大规模需要政府推动布局公共储能基础设施。若未来政府能大力推进储能基础设施建设,储能板块具备良好发展前景。此外,储能行业需要更多的大型储能企业,形成充分的市场竞争。通过扩大规模、强化市场竞争双路径降低成本,才能破解储能推广难题,进而打通新能源发展链路。
另有电力行业专家表示,近段时间,国家相关部门接连发布涉及新能源、新型电力系统、电力设备行业发展的一系列目标和政策,明确了更高的新能源装机目标,储能作为消纳关键配套,增长持续且确定性增强。能源行业有望承接房地产后的大体量投资需求,对经济形成支撑。电气化率提升、能源安全、绿色低碳等目标将共同推动储能需求扩容。此外,我国的储能产业可供应全球,体量庞大,绿色低价电能将成为核心竞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