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4日,商业航天概念板块反复活跃,成为市场关注焦点。截至记者发稿,板块内多只个股强势涨停,包括招标股份(301136.SZ)、航天环宇(688523.SH)、航天长峰(600855.SH)、雷科防务(002413.SZ)、上海港湾(605598.SH)、中天火箭(003009.SZ)、天箭科技(002977.SZ)等。同时,光库科技(300620.SZ)、飞沃科技(301232.SZ)、斯瑞新材(688102.SH)等个股也表现亮眼,涨幅位居板块前列。

数据来源:东方财富choice
数据显示,我国商业航天市场规模从2015年的约0.38万亿元增长至2024年的2.3万亿元,年均复合增长率约22%。若按25%增速计算,2030年我国商业航天市场规模有望逼近10万亿元,展现出巨大的增长潜力。
当前国内商业航天产业正处于“第三次浪潮”,低轨化、智能化和融合化成为主要趋势。一方面,卫星制造的小型化、模块化、组件化显著降低了成本,缩短了研制周期;另一方面,基于毫米波、太赫兹、激光通信等的星际链路技术也逐步成熟。卫星的角色正从提供传统通信的“管道”,演变为空天地海一体化信息生态的“智能节点”。
商业航天板块的持续活跃,或与近期多项政策利好密切相关。近日,国防科工局官网发布2026年度考试录用公务员公告,其中明确招聘“商业航天司航天监管岗”,这一消息意味着商业航天司这一关键职能机构已正式成立。中信证券分析认为,商业航天司的成立是我国商业航天产业发展的重要里程碑,标志着行业监管体系的进一步完善,将为产业健康发展提供有力保障。这一政策信号的释放,极大地提振了市场对商业航天板块的信心。
商业航天的核心是卫星应用,本质是太空数据服务。卫星应用和6G、AI等技术具有天然融合性,当前正呈现多点开花加速拓展的态势。通导感算一体化、一星多能、星座复用、高中低轨协同、天地一体组网、算力动态调度等新业务试验层出不穷。
在11月22日举行的在2025中国5G+工业互联网大会上,工业和信息化部宣布我国卫星物联网业务商用试验正式启动。这一试验的目标是通过开展商用试验,丰富卫星通信市场供给,激发市场主体活力,提升行业服务能力,建立安全监管体系,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和模式,支撑商业航天、低空经济等新兴产业安全健康发展。
技术层面的重大突破预期也是推动板块活跃的重要因素。据了解,中国可回收火箭“朱雀三号”将于11月中下旬进行首飞。如果试验成功,将大大降低航天发射端成本,推动国内卫星互联网星座组网加速。这一技术突破将使我国在商业航天领域与国际先进水平的差距进一步缩小。此外,现阶段,我国的民营火箭公司已完成猎鹰1号形式的液体火箭首飞,同时在固体火箭的研发上取得全球领先的进展,在小规模发射和星座补网方面具备优势。下一阶段,我国有望研发出对标猎鹰9号的可回收中型运载火箭,将参与到中国星网、千帆星座以及算力卫星的发射服务中,火箭运力和发射成本瓶颈或将迎来突破。
资本市场方面,火箭公司IPO绿色通道已经开启,科创板第五套标准支持亏损阶段的商业航天企业上市。当前,国内六大商业火箭头部企业已全部启动IPO,包括天兵科技、蓝箭航天、星河动力、星际荣耀、中科宇航、东方空间,其总估值规模已突破千亿元。航天科技集团旗下长征火箭时隔多年再次融资,垣信卫星也已开启新一轮融资。
华西军工首席分析师陆洲表示,“通导遥算融合、智能传感、软件定义”的卫星应用属于典型的场景培育和新场景大规模应用,国务院发文体现了对这一新兴行业的重视。从今年开始,商业航天产业整体进入高速成长期,2026年至2028年将进入增速最快、成长性最好的阶段。卫星应用产业将成为支撑国民经济、大众消费和未来科技发展的新型空间信息基础设施。
市场曾经担心,商业航天并没有太多的应用场景和盈利模式。北京博星证券投资顾问有限公司研究所所长邢星在接受《证券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许多应用场景都是在技术进步、成本不断下降的过程中创造出来的。随着技术进步和成本下降,商业航天的应用场景会越来越多,盈利模式会越来越稳定,越来越持久。特别是太空算力“低成本广资源大空间”的特点,为商业航天找到了一个稳定长期的盈利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