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智能电动汽车、人形机器人、低空出行正呈现加速融合的态势。
9月17日,国内首个聚合智能创新平台在武汉东湖高新区(亦称“光谷”)成立。该平台将围绕智能汽车、智能机器人、eVTOL“三大件”聚合智能产业,开展技术攻关、标准制定、政策研究等工作。
武汉东湖高新区有关负责人介绍,光谷拥有国内唯一的国家存储器基地和全球最大的光通信研发生产基地,聚合智能产业链企业超300家。在智能网联方面,培育出了光庭信息、高德红外、海微科技等本土企业;在低空经济领域,集聚了武汉80%的无人机研发、生产、销售、培训、服务企业;在人形机器人领域,光谷有33家人形机器人相关企业,覆盖整机、大脑、小脑、躯干、四肢等产业链全环节。
车百会发布的《聚合智能产业发展报告》(下称《报告》)显示,智能汽车、eVTOL与人形机器人在移动控制、人机交互、能源动力、轻质材料等关键领域底层技术相通。在移动控制方面,三者均属于多模态大模型与具身智能可以赋能的物理系统,自动驾驶端到端算法模型和感知、决策、控制硬件可以通过降维、升维应用于人形机器人和低空出行。在人机交互方面,语音识别、手势控制、虚拟助手等人机交互技术设计理念和成果也能共享、迁移,比如汽车领域的智能座舱相关技术可能会迁移到低空飞行器中,语音识别同样是人形机器人控制的重要技术基础。在能源动力方面,电池、电机、电控技术成为三者共同的底层技术,电动航空和电动汽车的三电相似性可达80%~90%。
车百会理事长张永伟认为,智能汽车领域完善的技术研发体系、人员可向人形机器人、eVTOL领域迁移,三者算力基础设施可以错峰共用,获取的数据可部分复用,进而摊薄共性技术的研发成本。当前,工业智能机器人的成本大多处于30万~100万元。随着聚合智能产业共性技术的突破,这一成本将缩减至10万~20万元。
供应链方面,智能汽车供应商正在快速进入eVTOL和人形机器人领域。“宁德时代向峰飞航空投资数亿美元,共同开展航空电池研发。英伟达Orin、Thor系列芯片既是智能驾驶芯片,也可用于人形机器人。汽车激光雷达企业速腾聚创也发布了人形机器人解决方案。”张永伟举例说,智能汽车积累的数控加工、激光切割、精密装配等制造技术及生产工艺通过调整、优化,迁移到eVTOL和人形机器人领域。
《报告》指出,智能汽车、人形机器人、eVTOL聚合“三大件”,未来有望像出口“新三样”(电动载人汽车、锂离子蓄电池和太阳能电池)一样,成为拉动出海和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到2030年,聚合“三大件”全球市场规模有望突破2800亿美元,国内市场超过1200亿美元。
张永伟建议,要协同发展聚合智能产业,需要推动单一部件企业向聚合领域拓展,探索在同一场景内叠加自动驾驶、人形机器人、低空飞行等不同智能产业的应用,建立跨智能产业的标准检测协同平台,探索检测认证结果的跨行业复用。构建匹配聚合智能产业创新速度的包容式监管体系,针对数据安全、信息安全、交通安全、伦理道德等共性问题建立协同管理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