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财经记者张梦琦广州报道
不可以移动的“脆弱”文物,如何建立其数字建档?如何打造拟真世界,让文物与观众实现深度交互?
在11月27日举办的2025粤港澳大湾区文化产业投资大会(广东·广州)文化科技应用场景发布会上,广州凡拓数字创意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简称“凡拓数创”)数智文化事业部副总经理潘晓聪,针对文博行业的核心痛点,提供了一套以数字技术为核心的完整解决方案。
一方面,通过融合三维图像法与自研的AI 3D高斯泼溅等提升采集与建模效率,凡拓数创为文物建立起毫米级精度的数字档案。借助VR等技术打造的沉浸式体验,让这些数据不仅被“存起来”,更能被“用起来”,让游客走进数字世界。
潘晓聪介绍,在山西小西天沉浸式数字化项目中,团队通过高精度三维扫描与16K超清贴图,将不可移动的千尊彩塑原貌数字化。“对于已经模糊不清的细节,我们通过AI算法将其与同时期、同类型的文物进行比对分析,从而还原其原始的色彩与材质面貌。”
文物不应只存在于历史中,更应该“活”在当下的体验里。潘晓聪表示,凡拓数创结合LBE大空间定位与全局光线追踪等技术,推出了“可巡展”的沉浸式数字展览。观众走进凡拓打造的“华藏世界”,不再被玻璃展柜和栏杆阻隔,而是可以自由走近每一尊造像,观察每一道刻痕,实现与文物“面对面”的对话。“这甚至比亲临现场感觉更好,因为这是个人独享的沉浸体验。”
“我们不仅在复原历史,更致力于创造一种全新的文化接触方式,打造能够真正‘消化知识、读懂问题、精准回应’的智能助手, 让历史文化与观众之间建立起有机的认知桥梁。”潘晓聪表示。
例如,通过构建AI知识图谱与文博垂类大模型, 凡拓已推出如国博“艾雯雯”、首博“京慧”等虚拟数智人,使观众能够在互动问答中理解文物背后的历史故事,实现‘一人千问,随问随答’的个性化观展体验。
此外,在小西天项目中,团队还引入了手势识别精准交互系统,使文物细节触手可及;运用Metahuman超写实数字人技术,将开山祖师东明禅师以高度拟真形象再现,增强叙事代入感。
潘晓聪表示,“我们以‘小西天’为起点,以还原传统文化本真为前提,秉持‘古为今用、去粗取精’的理念,将经典文化融入当代社会生活,激活其内在价值,进而创造与新时代相适应、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共鸣的新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