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底层架构的日益成熟,AI(人工智能)正加速渗透到社会经济的各个领域。而农业作为保障经济社会稳定运行的“压舱石”,凭借其基础性地位与广阔的升级空间,已成为AI技术落地应用的重要场景。近日,《国务院关于深入实施“人工智能+”行动的意见》正式发布,明确将“加快农业数智化转型升级”列为“人工智能+”产业发展的关键方向,为“AI+农业”的落地实践绘制了清晰路径。
对于“AI+农业”的战略意义,努曼陀罗商业战略咨询创始人霍虹屹在接受《证券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AI+农业’的深入推进,不仅能为农业稳产增产提供切实可行的技术抓手,更从根本上夯实了我国粮食安全的底层支撑能力。长远来看,这一趋势将有力推动我国从‘农业大国’向‘农业科技强国’加速迈进,为农业现代化注入持久动力。”
政策体系日益完善
事实上,将“AI+农业”作为现代农业发展的核心路径,早已成为我国农业政策的重要导向。今年2月,中央一号文件首次提出“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的概念,要求支持发展智慧农业,进一步拓展人工智能、数据、低空等技术在农业领域的应用场景。
在国家政策的引导下,地方层面也迅速行动,纷纷出台配套措施推进“AI+农业”落地。以浙江嘉兴为例,当地发布的《嘉兴市推进“人工智能+”行动计划(2025—2027年)》指出,推进“人工智能+现代农业”。大力发展智慧农业,鼓励农业领域企业建设温度、雨水、太阳辐射等智能监控系统,利用人工智能模型提升生物育种、病虫害监测预警、农产品追溯管理等能力。
政策体系的完善将为“AI+农业”产业化落地提供坚实支撑。中国电子商务专家服务中心副主任郭涛对《证券日报》记者表示:“当前的政策不仅明确了AI技术向农机装备等重点领域渗透的路径,为产业发展提供了清晰指引;更通过构建全链条的产业支持机制,营造了良好的发展环境。这种环境不仅能增强对优质企业和资本的吸引力,还能带动上下游产业形成集群效应,为‘AI+农业’的产业化落地提供全方位支撑。”
上市公司积极布局
从产业发展现状来看,“AI+农业”目前虽仍处于规模化普及的起步阶段,但“爬坡”速度已显著加快。霍虹屹对此表示,当前全国农业机械化水平的持续提高,为“AI+农业”的“数字大脑”搭建了广泛的硬件载体;而各项政策中明确的量化目标,又进一步推动了行业系统的完善与优化。这两大因素相互作用,正共同助力“AI+农业”从零散的“点状规模”,向连贯的“线状联通”和全面的“面状普及”加速演进。
在政策利好与市场潜力的双重驱动下,越来越多上市公司开始加码“AI+农业”赛道。
浙江托普云农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便是其中的代表之一。公司致力于AI能力与产品和解决方案的深度融合,积极开展农业AI算法深度研究,推出农业AI智能体“问稷”,打造出AR眼镜“作物卫士”、机器狗“田间侦察兵”等多款AI新农具,将AI技术切实落实到农业生产的各个环节。
湖北富邦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则以“土壤检测&土壤大数据+CMA(中国计量认证)+AI”“水的精准灌溉+AI”“产量预估AI”等数字节点为核心抓手,连接田块、农户和农服人员,持续完善包括土壤检测评价、科学种植规划、智能滴灌决策等场景在内的数字农业配套服务。
袁隆平农业高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将AI技术应用至育种体系创新,推进水稻、玉米全基因组选择的育种大数据、大模型构建,并取得了良好的应用效果。其水稻产品经全基因组选择育种后,基于深度神经网络的育种效率提升了64.2%。
尽管“AI+农业”已在多个场景取得突破,但从整体产业渗透率来看,仍存在较大的提升空间。国际注册创新管理师、鹿客岛科技创始人卢克林对《证券日报》记者表示,当下“AI+农业”存在“数据断链”“商业闭环难”“人才错位”等堵点难点,整体渗透率远不及工业领域。
对此,郭涛认为企业可从三方面实现破局:一是搭建“示范基地+合作社”推广模式,缓解样本数据获取难题;二是开发轻量化、低成本解决方案,降低农户试用门槛;三是聚焦果蔬、畜牧等高价值作物打造标杆案例,在突破技术普惠难题的同时加速形成商业闭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