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电子元器件的世界,一颗颗尺寸微小的芯片,承载着智能时代的宏大叙事。然而,从原厂到产线,传统流通链路往往需辗转多级分销,流程冗长、效率受限。一家上海企业正以数字化之力重塑这一路径——它就是专注电子元器件数字化供应链服务的云汉芯城。
“5000元和50万元的订单,在公司内部经过销售、采购、物流等一套流程后,成本其实是一样的。但5000元的订单,走完这一圈后,一定亏钱。”云汉芯城董事长曾烨日前在接受中国证券报记者采访时,一语道破电子元器件分销行业痼疾,“传统的电子元器件分销模式,依赖于大批量订单摊薄成本,而那些小批量、多品种的研发级订单需求,却长期得不到很好的响应。”
这种“小散临急”(小批量、散单、临时料、急料)的行业痛点,成了云汉芯城数字化的起点。自2002年创业至今,云汉芯城从未更名、从未转行,以“在一公分的宽度下沉到十公里的深度”的决心,把“小散临急”的电子元器件交易,从线下搬至线上,从人工推向智能。
如今的云汉芯城,已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分销商,而是一家以数据为驱动、以品质为基石、以效率为生命的产业互联网公司。“此次登陆资本市场,公司将立足电子产业互联网服务平台定位,基于平台战略充分整合电子产业在芯片研发、生产制造、渠道服务、供应链服务等环节的传统资源,致力于依托互联网平台帮助整个产业供应链和行业生态圈实现价值传递与效率提升。”曾烨说。
“5000元订单必亏”的创业启示
曾烨的创业故事,始于深圳,成于数字化。2002年,曾烨创立云汉芯城。“云汉”二字取自《诗经》,意为银河。
“我们早期在做线下业务时发现,任何一笔5000元量级的订单都会亏损。核心原因在于,中小批量订单典型特点是单笔采购数量、价值较小,但需求型号多样,部分订单规模小于原厂出厂时的最小标准包装,需要拆包供应。”曾烨进一步解释道,“在传统分销服务模式下,无论订单规模大小,服务成本相差无几,而拆包销售将会导致服务及后续的管理成本更高。因此,对于零散、营收规模较小的中小批量订单,授权代理商或规模较大的独立分销商的服务意愿并不强,通常会要求最低起订量,使得中小批量订单,尤其是中小企业的该等需求得不到很好的响应。”
这种成本结构导致传统模式下几乎无人愿意服务小散客户,但这些“小散临急”的订单,才是电子制造业研发阶段的真实需求。曾烨告诉记者,客户只能去线下的小散店铺,拿着一张单子一家家问,背后是巨大的搜索、比价以及测试成本。
2010年左右,在行业摸爬滚打已久的曾烨突然意识到,如果通过在线化的方式,整合大量零散的订单,压缩供应链中间环节,减少操作损耗,是否能解决行业痛点并实现商业目的?这一问,问出了云汉芯城的数字化初心。于是,云汉芯城开始自建平台,坚持在线化、数字化路径。
经过十余年的验证,基于对数字化内核的深度理解,云汉芯城逐渐从一家传统的线下代理商,蜕变为电子元器件产业互联网的领军者。
积极打造数字基座
如果说“小散临急”是云汉数字化的起点,那么数据就是其核心引擎。
在电子元器件流通领域,云汉芯城系国内最早一批推出B2B线上商城并主要以此开展业务的企业之一,重点面向中小批量现货需求。2011年,公司自主搭建的云汉芯城线上商城上线,通过有效运用可视化、数字化技术方法和手段,对供应端产品信息进行智能化处理和展示,打破了传统电子元器件流通领域以线下交易为主而产生的信息不对称的局面。
“我们线上商城产品起订门槛较低,大部分型号产品甚至可以实现一片起订,因此公司汇集了大量中小批量订单需求。”曾烨说。
招股书显示,2024年,公司订单平均金额为0.39万元。其中,金额在10万元(不含税)以下的订单数量和金额占比分别超过99%和70%。随着线上商城汇集的海量供应数据不断丰富,公司日可售最小存货单位(SKU)达到2799.24万,规模和丰富度远超传统分销商。
在此基础上,公司不断深化与供应商合作的深度和广度,现有合作数据供应商数量已超2500家。随着供应能力的不断提升,公司注册用户数也实现快速增长。截至2024年末,公司注册用户数和累计下单企业客户数分别超过69.65万和15.89万,累计订单数超375万单。更值得关注的是,借助数字化、信息化的持续投入,云汉芯城质检体系也在持续完善。
“每售出一个型号的电子元器件,背后都有一颗采购的黄金样品,即原装正品作为比对的基准。”曾烨告诉记者,黄金样品采购后会对其进行数据采集并录入系统,下次物料到来时,系统会搜索黄金样品的各类数据进行比对。
这套系统取代了传统的老中医式质检。“过去,电子元器件质检行业主要依赖老师傅肉眼识别,效率低、成本高、难复制。”云汉芯城相关负责人举例称,“一个熟练的质检工程师一天查10颗料已经算效率很高了,而我们一天要处理超万项次,根本不可能靠人工完成。”
目前,云汉芯城的质检流程包含35个环节,从外观、标签、丝印到内部结构等,全部通过数字化系统完成。“这种流水线作业,不仅提升了效率,更保证了品质的稳定性。”上述负责人说。
打造竞争优势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从2002年加入行业至今,曾烨只做了电子元器件产业互联网这一件事。
“互联网只是一种工具,底层逻辑是利用数字化方式推动发展。”在曾烨看来,产业互联网的核心不是互联网,而是产业。而真正理解产业,才是云汉芯城最深的护城河。
因此,云汉芯城坚持“在一公分宽度上挖十公里深度”。正因为这种专注,公司才能在“小散临急”市场中建立起竞争优势。这正是产业互联网的真正内核——不是流量的攫取,而是价值的深挖;不是模式的复制,而是产业的深耕。正如曾烨所言,产业互联网的核心,是具备强大的数据收集和分析能力。
未来,随着云汉芯城迈向资本市场,其数字化能力也将进一步放大。无论是向上游芯片设计延伸,还是向下游制造服务拓展,抑或向行业输出系统级能力,云汉芯城都会根据对市场的理解以及对客户影响力的判断,自然生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