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9日,广州白云机场T3航站楼轨道交通枢纽迎来试乘的城际列车,航站楼距离2025年底投运又近了一步。
9月25日,香港特区政府宣布,为进一步巩固香港机场作为国际航空枢纽的领导地位,将于10月1日起扩大豁免缴付飞机乘客离境税的涵盖范围,以吸引更多旅客选择香港作为中转站。
9月22日至24日,深圳机场三跑道顺利通过由中国民航局组织的行业验收,完成投用前的最后一个关键步骤,投用进入最后倒计时。
短短一周内,粤港澳大湾区的三大枢纽机场各自迎来重要时刻。三大机场摩拳擦掌,大湾区航空枢纽竞争进入白热化阶段。
跑道竞赛
机场跑道的数量与规模,直接决定航空枢纽的起降能力和客货吞吐量。近年来,粤港澳大湾区各大机场的跑道建设你追我赶,“第三跑道”成为竞争的关键词。
香港国际机场抢得先机,其第三跑道系统已于2024年11月正式启用。新建的第三跑道全长3800米,使香港机场的年客运能力增至1.2亿人次,货运能力达1000万吨。
广州白云国际机场紧随其后,今年7月30日,其第五跑道成功试飞,9月5日,关键通信导航设备完成飞行校验。这不仅是粤港澳大湾区首座五跑道机场,也是中国第二座拥有五跑道的机场。
紧随其后,深圳宝安国际机场的三跑道飞行校验也在今年8月3日顺利完成。这条按照最高等级4F级建设的跑道,计划于2025年建成。
深圳市交通运输局相关负责人表示,三跑道建成后,深圳机场将满足年旅客吞吐量8000万人次、货邮吞吐量260万吨的需求目标。
短短一年间,大湾区机场跑道数量已增至13条,并很快将迎来第14、15条。这片目前经济最活跃的区域之一,也正在成为全球机场跑道密度最高的地方之一。
伴随着跑道竞争,大湾区各枢纽机场的航站楼和配套设施也在全面升级。
广州白云机场的三期扩建工程完成后,白云机场将实现5条跑道、2个航站区的规划格局,年旅客吞吐量达1.2亿人次,货邮吞吐量达380万吨。
深圳机场也不甘示弱,T1、T2航站楼计划将于2027年建成。同时,深圳机场东站正在规划建设,未来将成为汇集深江铁路、广深第二高铁、深大城际铁路及多条地铁的综合交通枢纽。
香港机场则扩建了二号客运大楼,并新建了T2客运廊、新旅客捷运系统及行李处理系统。
航线博弈
在硬件设施竞赛之外,航线网络的拓展争夺同样激烈。在这方面,深圳机场尤其积极。
深圳机场的积极性源于历史原因和现实之需。处在两个强大邻居——香港机场和广州白云机场之间的深圳机场,规划起点不高,在全国机场体系中的功能定位长期仅为“干线机场”。直到2016年,国家“十三五”规划才将深圳机场的功能定位升级为“国际航空枢纽”。航线方面,深圳机场也长期远少于广州、香港,其中国际航线在2015年之前始终不超过10条。
近年来,随着深圳经济快速发展,人口持续大幅增长,航空市场需求倒逼深圳机场建设和航线资源快速扩容。今年上半年,深圳机场国内客运通航点达到近130个,国际及地区通航点近50个,均创下开航以来同期新高。深圳机场的航线竞争力大幅提升。
广州白云机场目前覆盖国内外通航点超过230个,每周仅国际及地区客运航班往返频次就超过1800架次。今年以来,随着国际及地区出游市场火爆,白云机场进一步拓展国际航线网络,新增、恢复或加密多条国际客运航线,新增多个国际客运通航点。
香港国际机场则凭借其国际枢纽地位,连接全球逾220个航点,包括约50个内地城市。目前有超过140家航空公司在香港机场营运。近年来,香港机场逐步加强了内地航线网络覆盖,其中,龙头航司国泰航空在今夏高峰期间每周营运近300对直飞内地航班,数量较2024年提升近40%。
客源“大战”
硬件设施和航线网络的竞争背后,是对客源的直接争夺。大湾区机场纷纷将服务前移,在竞争对手的“腹地”开设城市候机楼,上演了一场场短兵相接的客源争夺战。
对香港保有内地航线优势的深圳机场,已在香港多地设立城市候机楼,吸引香港居民“经深飞”。官方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港人来深乘机旅客量达32.8万人次,同比增长10%,单周突破1万人次已成常态。
为做好深港互通服务,深圳机场推出深港“机+车”联运产品,为持深圳机场出港机票的香港旅客选乘跨境巴士提供优惠。此外,深圳机场码头落地首个口岸团体旅游签证受理点,为国际旅客提供高效便捷的“落地签”服务,进一步强化国际航空枢纽的协同效应。
与此同时,深圳机场还充分利用深中通道的辐射效应,在中山、江门启用两座航空港,开通深圳机场至中山、江门、南沙、珠海4条机场快线。同步推出珠江西岸旅客专属机票折扣,吸引珠江西岸城市旅客来深乘机,拓展客源腹地。
面对深圳机场的攻势,香港机场也积极反击。目前,香港机场在大湾区布局了约30座城市候机楼,覆盖广州、深圳、珠海等核心城市。这些城市候机楼可使旅客在内地市区完成值机、领取登机牌并托运行李,然后通过专属接驳车直达香港机场。
香港机场还通过战略持股方式拓展内地市场。去年11月,香港机管局斥资约43亿元人民币购入珠海机场35%的股权,进一步布局珠江西岸市场。
香港特区行政长官李家超近日在施政报告中再次提到“推进扩大机场城市发展”。特区政府将把握机场三跑道系统的新机遇,增加长途及中转航线,巩固全球货运第一和大湾区中转枢纽的优势。并会加速扩展航空版图,积极吸引本地及非本地航空公司开办更多航班,争取订立更多新民航协议及扩展航权。
广州白云机场则凭借广州作为华南门户的辐射能力,在珠三角航空旅客中保持高度吸引力。广州有国内“三大航”之一的南航作为基地航空公司,航线网络和运力优势突出。未来,白云机场的综合交通中心将规划引入6条高铁和3条城际铁路,打造空铁联运的强大优势,进一步增强航空枢纽地位。
协同共赢
目前,粤港澳大湾区内有广州、深圳、香港三座枢纽机场,珠海、澳门两座干线机场以及惠州、佛山两座支线机场,共13条使用中的跑道。
一位华南智库专家对第一财经记者表示,粤港澳大湾区拥有近亿人口、约15万亿元的经济总量,完全容得下多个国际航空枢纽。广州、深圳、香港机场的良性竞争,不仅会降低出行及物流成本,促进经济要素高效配置,也有利于加强中国与世界的连接,推动全球共同繁荣发展。
在激烈的竞争当中,包括广州、深圳、香港机场在内的粤港澳大湾区机场群也在探索错位发展与协同共赢之道。
《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明确提出:“建设世界级机场群。巩固提升香港国际航空枢纽地位,强化航空管理培训中心功能,提升广州和深圳机场国际枢纽竞争力,增强澳门、珠海等机场功能,推进大湾区机场错位发展和良性互动。”
2020年7月印发的《民航局关于支持粤港澳大湾区民航协同发展的实施意见》进一步明确,将构建以香港、广州、深圳国际航空枢纽多核驱动,澳门、珠海等机场多点联动的区域协调发展新格局。根据该实施意见,到2025年,将基本建成粤港澳大湾区世界级机场群。
目前,大湾区已建立珠三角五大机场主席会议机制,每年召开会议促进合作交流。
9月17日,内地与香港、澳门2025年民航空管高层会议于澳门举行,会议就优化粤港澳大湾区空域规划、加强航班运作效率等议题进行了交流。
广东省交通运输部门预计,到2035年,粤港澳大湾区年旅客吞吐量将达4.2亿人次,年货邮吞吐量超过2000万吨。大湾区机场竞争虽已呈现白热化,其实还在“爬升”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