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一段时间,国有车企与华为的联系显得尤为紧密。
这个9月,先是东风汽车党委书记、董事长杨青登门拜访了华为创始人任正非。随后,上汽官宣上市了与华为合作打造的首款“尚界”品牌车型H5。
往前数,广汽集团董事长冯兴亚6月见了任正非,并于9月发布全新合作品牌“启境”。8月,长安汽车分立为独立央企后仅10天,刚刚履新的党委书记、董事长朱华荣就赶赴深圳,与任正非“交流学习”。
为什么号称“不造车”的华为,能让国有车企的“一把手”们挨个上门“拜码头”?最直接的原因,是他们看重华为智能化解决方案的领先优势。
2025年的中国汽车消费者,大体可以分成三大派别:相对传统、更看重机械素质和驾驶感受的,拖家带口、要求“冰箱彩电大沙发”的,还有就是追求智能化、科技感的。
尤其后两者,在中国消费者中占比相当大。舒适配置门槛不高,10万的国产车都能做到全套标配。智能化,就不是每一家都能做得好的了——华为的优势就在这里。
凭借相对成熟的智能化解决方案,与华为以“智选车模式”深度合作的“五界”,一经推出就迅速占领15-50万区间相当一部分家用车市场。其他形式合作的车型,市场竞争力也得到不同程度的提升。
不过,国有车企纷纷寻求与华为合作背后,还有更深层次的原因。
汽车行业有句流传很广的话:新能源汽车,央企不如地方国企,地方国企不如民企。大家对国有车企的印象是经营决策环节冗长、响应市场变化慢、资源配置效率低、创新动能弱。
不过,风向正在转变。有汽车央企人士通过媒体发声:经过近几年的市场竞争,国有车企已经认识到,产品开发流程和技术积累,与市场真实需求有所错位。
比如在几年前,车企普遍不愿与华为等智能化解决方案提供商合作,担心失去主导权。但到2025年,连长年占据国内汽车销量第一的上汽都转变思路,与华为签订深度合作协议。
而且上汽动作很快——2月签约,3月谈妥工厂选址,5月开工,9月新车上市。“尚界”H5市场表现也不负期望,订单量仅18个小时就突破5万,又在1个月内突破16万。
当然,这并不是说国有车企提升竞争力就必须与华为合作。当前技术创新快速迭代,市场格局加速重构,华为在智能化方面的优势,正好是当下市场的风口之一。如果抱着“与华为合作就万事大吉”的心态,只会迟钝地错失下一个风口。
对国有车企来说,根本上,还是要通过体制机制改革提升战略敏捷,及时响应产业变革与市场轮动,该与产业链企业合作时就放下包袱,该自主创新时就加强攻关力度。这既能避免企业被市场淘汰,也有利于中国汽车行业更充分有序地竞争、更高质量地发展。
回过头来看这些拜访任正非的国企“一把手”们,从相关报道可以看出,他们不仅是去谈具体的项目合作,更多还谈了企业改革治理、运营机制创新、产业市场趋势、未来竞争格局等,且姿态放得很低,态度相当诚恳。
或许不久之后,我们能看到一批像“蔚小理”、比亚迪们那样更主动贴近市场的国有车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