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金融监管部门公布一批罚单,涉及多家银行及旗下子公司,其中以华夏银行的罚单金额最大。
2025年9月5日晚,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披露的行政处罚信息显示,因相关贷款、票据、同业等业务管理不审慎以及监管数据报送不合规等原因,华夏银行被罚款8725万元;对陈成天、刘建新警告;对钱建华、何羽、吕玉梅、涂超警告并罚款合计20万元。
这张超8000万元的罚单,犹如一记重锤,再次将华夏银行推到了舆论的风口浪尖,凸显出其在合规与风控方面存在的严重短板。而这,只是华夏银行诸多问题的冰山一角。
屡遭监管处罚,年内罚单金额破亿
针对于此次被罚事件,华夏银行对媒体表示,国家金融监管总局2023年对该行开展风险管理及内控有效性现场检查。对于监管部门的处罚决定,该行诚恳接受。对于监管处罚问题,该行高度重视,深入分析问题成因,已迅速落实各项整改措施,并对相关责任人员进行严肃问责。下一步该行将严格落实监管要求,持续强化内控合规管理,推动业务经营健康发展。
事实上,华夏银行频繁被罚。2024年,华夏银行收到各级监管部门罚单70张,处罚金额合计2154.01万元。在此次被罚之前,Wind数据显示,今年以来,已有21家华夏银行分支机构因各类违法违规行为受到金融监管部门行政处罚,累计罚没金额超1600万元。加上此次被罚,华夏银行被罚超1.03亿元。
此前,华夏银行分支机构已多次收到罚单,违规问题频发。仅8月25至27日,华夏银行温州分行、肇庆分行、广州分行先后因违反审慎经营原则等问题被温州金融监管分局和广东金融监管局罚款共计250万元。
从罚款金额看,三家分行被罚逾百万元。1月,深圳金融监管局发布行政处罚信息公示表显示,华夏银行深圳分行因“违规开展不良资产转让业务、内部控制有效性不足、信贷资产分类不审慎、集团客户统一授信管理不到位、贷款业务管理不当”等问题,被处以罚款560万元,时任华夏银行深圳前海分行营业部总经理黄波被警告,时任华夏银行深圳信用风险管理部首席信用风险官、华夏银行深圳首席风险官吕海洲被警告并罚款10万元,时任华夏银行深圳分行风险管理部总经理潘宗超被警告并罚款5万元。
3月,华夏银行宁波分行被宁波金融监管局处以罚款125万元,原因为“存款业务、贷款业务及票据业务管理不审慎”,时任华夏银行股份有限公司宁波石碶小微企业专营支行行长张皓、时任华夏银行股份有限公司宁海支行行长王晓杰、时任华夏银行股份有限公司宁海支行客户经理方剑被警告。
8月,华夏银行温州分行及相关责任人因“贷款‘三查’不到位;信贷资金被挪用;违规发放借名贷款”受到行政处罚,华夏银行温州分行被罚款170万元,陈家强被警告。
业绩承压,营收净利双降
华夏银行成立于1992年10月,是全国唯一一家由制造业企业(首钢集团有限公司)发起的股份制商业银行。1995年3月实行股份制改造,2003年9月首次公开发行股票并上市交易。多年来,华夏银行在我国金融市场中占据着一定的地位。然而,近年来,其发展之路却似乎并非坦途。
今年以来,该行还经历高管人事变动。今年1月下旬,时任董事长李民吉因个人原因辞职,执行董事、行长瞿纲代为履行董事长职责。仅一个月后,原北京银行行长杨书剑赴华夏银行任党委书记。
3月17日,华夏银行选举杨书剑为第九届董事会董事长,5月22日,监管核准杨书剑担任该行董事、董事长的任职资格。
在其他高管变动方面,1月,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核准杨宏华夏银行首席合规官的任职资格、核准刘小莉华夏银行首席风险官的任职资格;2月,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核准邹立宾华夏银行副董事长的任职资格;4月刘春华辞去首席审计官职务,宋继清辞去执行董事、董事会专门委员会相关职务及董事会秘书职务;5月,吴永飞辞去首席信息官职务,公司聘任龚伟华先生为首席信息官,任职资格待监管审批。
根据华夏银行发布的2025年半年度业绩报告,这也是董事长杨书剑上任后交出的首份“成绩单”,呈现出喜忧参半的局面。
从资产规模来看,截至2025年6月末,该行总资产达4.55万亿元,较上年末增长3.96%,资产规模实现了稳步扩张。贷款总额24170.95亿元,比上年末增长2.15%;存款总额23231.59亿元,比上年末增长7.99%。并且,华夏银行还公布了2025年中期利润分配方案,每10股拟派发现金股利人民币1.00元(含税),合计派发现金股利人民币15.91亿元,保持了现金分红政策的连续性和稳定性。
但在业绩层面,华夏银行却压力凸显。2025年上半年,该行实现营业收入455.22亿元,同比下降5.86%;实现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114.70亿元,同比下降7.95%。
自2022年以来,华夏银行归母净利润增速已连降三年。2021年至2023年归母净利润分别为235.35亿元、250.35亿元及263.63亿元,同比增速分别为10.62%、6.37%及5.30%。营业收入方面,2021年至2023年该行营业收入分别为958.70亿元、938.08亿元及932.07亿元,增速分别为0.59%、-2.15%及-0.64%。
2024年,该行营业收入971.46亿元,同比增长4.23%,不过这一增长主要得益于投资净收益的增长157亿元,同比大涨66.58%。但在营收支出方面,2024年华夏银行计提信用减值损失284.27亿元,同比增长12.36%,拖累了当年净利润表现,当年实现归母净利润276.76亿元,同比仅增长4.98%。
从营收构成来看,华夏银行利息净收入占据营业收入的大头。自2020年该项收入达到近年峰值后便一路下滑。2021年至2024年,利息净收入分别为796.05亿元、742.93亿元、704.42亿元及620.63亿元,同比分别下降2.88%、6.67%、5.18%及11.89%。净息差方面,2021年至2024年其净息差分别为2.35%、2.10%、1.82%及1.59%。
从2025年上半年业绩来看,华夏银行利息净收入呈下滑态势,非息收入受金融市场业务波动拖累,进而导致营业收入下降;信用减值损失计提力度虽有下降,但净利润仍呈现下降态势。考虑到净息差持续收窄,未来华夏银行的盈利能力或将持续承压。
不良率高企,零售转型艰难
在资产质量方面,华夏银行的不良贷款率情况也不容乐观。截至2025年上半年末,其不良贷款率为1.60%,与年初持平,然而不良贷款余额却上升至386.70亿元,比上年末增加7.56亿元。
从历史数据来看,在2021至2024年末,其不良贷款率分别为1.77%、1.75%、1.67%及1.60%,呈逐年下降趋势。
但根据国家金融监管管理总局披露的《2025年商业银行主要指标分机构类情况表》,截至今年二季度末,股份制商业银行的平均不良贷款率为1.22%,在9家A股上市股份行中,华夏银行的不良率仍高居首位。
结构上,今年上半年,华夏银行的对公贷款不良率1.36%,同比下降0.23个百分点;个人贷款不良率2.27%,同比上升0.47个百分点,其中非房贷类个人贷款(含信用卡、消费贷)不良率高达3.07%,相关规模2717.8亿元,占非房贷个人贷款总量的67.9%,成为推高不良的主力。
值得注意的是,零售业务一直是华夏银行战略转型的重点方向。2025年上半年,该行坚持零售转型战略引领,深化数字化客户经营,完善产品服务体系,持续优化客户体验,推动零售金融业务高质量发展。但实际情况是,在零售银行业务方面,华夏银行个人存贷款占比较低。
截至2025年末,该行个人存款余额5955.31亿元,比上年末增长8.24%,但个人贷款余额7161.47亿元,比上年末减少58.80亿元,下降0.81%,占比29.63%,相比上年末有所下降。
其中,信用卡贷款余额1595.87亿元,比上年末下降5.73%;有效客户1662.87万户,比上年末下降4.18%。今年上半年,信用卡交易总额3586.70亿元,同比下降16.32%,实现信用卡业务收入75.74亿元,同比下降12.91%。
不良贷款方面,华夏银行2025年半年报显示,该行公司贷款不良率较年初有所下降,但个人贷款不良率抬头明显。2025年上半年,华夏银行公司贷款不良余额224.35亿元,比上年末减少24.61亿元,不良贷款率1.36%,比上年末下降0.23个百分点。而个人贷款不良余额162.35亿元,比上年末增加32.17亿元,不良贷款率2.27%,比上年末上升0.47个百分点。该行解释称,外部风险形势导致部分债务人收入与还款能力下降,成为零售不良攀升的主因。
为缓解零售不良压力,华夏银行在8月集中转让多期信用卡不良资产。银登中心官网信息显示,华夏银行信用卡中心发布公告,公开转让2025年第6期至第12期共7期个人不良贷款(信用卡透支)项目。这7期项目未偿本金总额约44.83亿元,未偿利息总额约63.04亿元,未偿本息总额约107.89亿元,共涉及约23.35万笔资产,借款人总户数约22.9万户。这7期个人不良贷款(信用卡透支)转让项目于8月下旬开展线上公开竞价,起始价合计2.45亿元,约为未偿本息总额的0.23折。这种近乎“甩卖”的处置方式,不仅反映出该行急于剥离不良资产的迫切心态,也侧面印证了零售不良资产处置难度之大。
目前,华夏银行正站在业务增长突围的关键节点,如何合规在市场竞争中稳健前行,实现可持续发展,华夏银行的未来走向值得市场持续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