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多家银行理财公司(下称“理财公司”)在指数型产品布局上动作频频,逐渐把指数型产品视为进入权益类市场的重要工具。
多位受访人士表示,理财公司在权益投研方面基础薄弱,缺乏成熟体系,面临“缺规模”又“缺人才”的局面,所以多数理财公司选择通过指数化投资,试图绕开个股研究的短板,在宏观策略研究的基础上以指数介入,获取行业整体的Beta收益。
指数化投资热度上升
利率持续下行,传统固收类资产收益率逐步走低,理财公司正积极通过配置权益类及多资产类指数工具增厚产品收益。
数据显示,截至2025年5月末,理财公司存续的指数型(名称带“指数”和投资策略挂钩特定指数的理财产品)净值理财产品数量(按照产品不同份额进行统计)有近600款,较2024年末增加超100款,存续产品数量与发行热度均有所提升。其中,5月发行超50款,为近1年来发行相对高位。
普益标准研究员刘思佳在接受上海证券报记者采访时表示,从资产配置策略来看,指数型理财产品一般分为两种:一种是采用复制指数投资的非结构性产品。该类产品通过直接配置ETF、指数投资类的资管产品或标的指数成分股来复制指数表现;另一种是通过配置挂钩特定指数的期权,间接投资指数的结构性产品。该类产品多挂钩于中证1000等宽基指数、自研的全球配置型指数和特色主题指数。
权益投资“借船出海”
理财公司重视指数型理财产品,其背后既有政策端对理财公司参与权益市场的鼓励,也有理财公司自身权益资产配置能力相对有限,而投资者风格偏稳健又追求超额收益的因素。在此背景下,理财公司通过配置ETF、指数增强基金或外部专户等工具性产品,“借船出海”撬动权益敞口,拓展资产边界,提升收益弹性,完成从“固收为主”到“多资产协同”的过渡。
华夏理财董事长苑志宏此前在接受上证报记者采访时谈到,选择指数产品是因为指数有“两低”“两高”的特点。就“两低”而言:一是低成本,管理费低,交易成本也低;二是低风险,风险分散,可以有效规避资本市场的波动。就“两高”而言:一是高透明度,被动指数产品,通过一篮子股票组合,复制指数实现投资收益,所以指数投资策略、持仓都很透明,可以有效避免基金经理风格漂移甚至是道德风险的发生;二是高效便捷,因为指数是一篮子股票,所以当市场发生变化,或者短期趋势形成的时候,可以一键买入,提升资金的有效使用率。
一位股份制银行理财公司的投资经理向上证报记者表示:“指数型理财产品不仅能够高效覆盖多元资产类别,实现对权益、债券、商品等不同市场的便捷布局,还能在控制跟踪误差的前提下降低主动管理风险,契合理财公司从‘固收为主’向‘多资产、多策略’转型的现实需要。”
业内人士还认为,随着资本市场改革进一步全面深化,投资端与融资端动态平衡发展,理财资金增加对指数型产品的配置将是大势所趋。
投教与投研仍存短板
尽管理财公司积极布局指数产品,但投教不足与投研基础薄弱正成为制约权益产品规模增长的“双短板”。一家理财公司的内部人士向上证报记者透露,目前其公司存量客户中,零售投资者占比接近九成,机构投资者仅占1%。
深圳一家头部资管机构负责人在接受上证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基金公司的指数产品发展更多是‘客户驱动’,而理财公司则更多表现为‘资产驱动’。”他进一步解释,机构投资者投研能力较强,对复杂产品接受度高,而零售客群对风险相对较高的指数型理财产品接受程度相对有限,投教难度较高。
投研端短板同样突出。上述资管机构负责人表示:在宏观层面,理财公司缺乏系统化的大类资产配置与行业比较框架,对经济周期和产业轮动研判不足,导致调仓与择时滞后;在量化方面则受限于专业团队与模型缺失,产品以复制指数为主,策略同质化明显;此外,投研系统与人才建设也存在明显瓶颈,自研平台和组合管理工具不足,数据回溯与归因等基础设施不完善,兼具权益投资和指数设计能力的复合型人才短缺,共同限制了产品创新与布局效率。
为适应指数化投资的布局,一家理财公司资管部的研究人员向上证报记者透露,其公司已在全面升级投研体系:一方面,增强机制灵活性,通过扩大授权、优化流程以提升择时能力,并不断扩充可投ETF产品工具箱;另一方面,积极构建“内部培养+外部合作”投研模式,不仅加强自身团队建设,同时借助基金公司的投研力量,甚至通过委托投资的方式,由基金公司提供投顾服务,直接执行投资指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