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9日,原北信瑞丰基金发布更名公告显示,自11月17日起,公司名称由“北信瑞丰基金管理有限公司”变更为“华银基金管理有限公司”。公告同时表明,公司后续将对旗下公募基金产品名称进行相应变更。
同日,“北信瑞丰基金”官方公众号也发布了这一更名消息。记者注意到,截至发稿,华银基金多个官方平台的名称已完成变更,公司的新logo则与华夏银行一致。
公开信息显示,华银基金截至今年三季度末的最新管理规模为207.9亿元。公司控股股东为北京信托,与华夏银行同属北京国资背景。华夏银行与北京信托之间无直接股权控制关系,但近年来两机构的高管交流与输送十分密切。
有接近华银基金人士向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华夏银行一直有意通过谋求北信瑞丰基金股权来获得公募牌照。“(北信瑞丰)前董事长夏彬上任以来,公司内部就已开始更换为和华夏银行相似的OA办公系统。”该人士称。
华夏银行谋求入主,高管变动频繁
华银基金成立于2014年3月17日,由北京国际信托有限公司与莱州瑞海投资有限公司共同发起设立,其中北京信托作为控股股东持股60%。
根据《华银基金管理有限公司基金管理人法定名称变更公告》,截至11月19日,华银基金已完成工商变更登记手续。公司将按照相关法律法规的规定,向中国证监会申请更换经营证券期货业务许可证。
华银基金同时指出,公司章程相关条款已相应更改。公司名称变更后,法律主体和对外法律关系不变,原以“北信瑞丰基金管理有限公司”名义签署的合同及法律文件的条款、效力及履行均不受影响。
这意味着到目前为止,虽身负“华银”之名,华银基金仍由北京信托控股。不过在此次更名前,业内便已流传着关于华夏银行作为意向股东、有意对北信瑞丰基金进行收购的消息。
纵观近两年公司的人事变动可以发现,华夏银行也早在人事管理上对华银基金有所布局。
2023年8月15日,彼时仍为北信瑞丰基金的前董事长李永东和前总经理赵远峰于同日双双离任。同年8月17日,公司公告任命夏彬为新董事长。公开履历显示,夏彬曾担任过北京信托董秘、华夏理财副总裁等职务。
今年8月8日,北信瑞丰基金公告称,2023年12月到任的总经理刘晓玲因工作原因离职,由前任华夏银行金融市场部副总经理宣学柱担任新总经理。
华夏银行入主公司的同时,华银基金的其他高管亦变动频繁。例如今年8月,北信瑞丰基金的董事长由夏彬变更为刘彦雷。不过彼时公司并未对这一变更进行正式的公告披露。
就在此次更名公告释出的前一天,即11月18日,华银基金又接连发布三则高管变更公告,包括任命赵伟婧为公司督察长,王博为公司首席信息官,同时宣布原首席信息官魏红生、副总经理王乃力离任。
三季度规模、业绩回暖
作为一家规模曾不足百亿元的小型公募,华银基金的行业规模排名曾长期处于150名开外。2023年以来,一系列降薪、裁员等纠纷,曾把公司推到舆论聚光灯下,让公司员工流失不断。
数据显示,2024年8月至2025年11月,北信瑞丰的公司员工从81人流失至51人。除高管之外,过去两年,公司基金经理也上演过“离职潮”。
但随着华夏银行的入主节奏不断提速,公司管理规模在今年三季度出现大幅回升。Wind数据显示,今年二季度末,华银基金总管理规模仅为27.06亿元,而这一数字在三季度末陡增至207.90亿元。相应地,公司最新的行业排名也提升至117位。
记者注意到,这一增量主要来自公司旗下一只固收产品——北信瑞丰鼎盛中短债的贡献。从今年三季报披露的信息来看,有两家机构在报告期内新进持有该基金70.44亿份和44.03亿份,让基金的总规模从0.14亿元骤增至171.15亿元。
不过近一年、近三年来,北信瑞丰鼎盛中短债的业绩均未跑赢业绩比较基准,同时截至二季度末,基金的持有人结构仍100%为个人投资者。有行业人士推测,机构资金“天降”背后,或存在华夏银行的资源加持。
在主动权益基金方面,华银基金管理旗下部分产品年内的表现也相对居前。如截至11月19日,北信瑞丰优势行业、北信瑞丰研究精选、北信瑞丰量化优选三只基金今年以来的回报率分别为67.82%、50.41%和44.25%,公司旗下其余产品也均为正收益。
整体来看,作为中小型公募,华银基金目前在货币市场基金、短期纯债、二级债基、偏债混合型基金、偏股混合型基金、股票型基金等领域均有布局,产品线相对全面。然而,多数基金仍为不足5000万元的“迷你基”,且公司自2021年10月后尚未发行过新产品。在华夏银行的扶持下,华银基金的后续发展态势如何仍待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