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贯彻落实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部署,促进钢铁行业平稳运行和结构优化升级,工业和信息化部近日会同自然资源部、生态环境部、商务部、市场监管总局,联合印发《钢铁行业稳增长工作方案(2025—2026年)》(以下简称《方案》)。《方案》围绕强治理、优供给、促转型、扩消费、增合作等提出多条具体措施,旨在推动行业实现质的有效提升与量的合理增长。
当前,钢铁行业面临供给总量过大、有效需求不足等突出矛盾,供需失衡成为制约发展质量和效益的关键问题。《方案》明确,2025年至2026年,钢铁行业增加值年均增长目标为4%左右,推动经济效益企稳回升,市场供需更趋平衡,产业结构更加优化,有效供给能力不断增强,绿色低碳、数字化发展水平显著提升。
对于《方案》提出的年均增长4%左右的目标,兰格钢铁网研究中心主任王国清在接受《中国经营报》记者采访时指出,该目标具备实现基础。他援引数据称,近年来规模以上工业企业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增加值增速呈现回升态势:2022年为1.2%,2023年提升至7.1%,2024年稳定在4%,2025年1—8月进一步达到6.1%。“从现有钢铁产能结构和政策导向看,达标问题不大,关键在于引导行业进入平稳、可持续的增长通道。”王国清表示。
他指出,尽管今年7月钢价出现短期反弹,但整体仍处低位区间。实现增长目标需要供需两端共同发力。供给端需持续优化结构,围绕需求端变化进行匹配与升级。
在加强行业管理方面,《方案》提出通过联动实施产能减量置换、产量调控和实施钢铁行业分级分类管理,进一步管住增量、优化存量,倒逼落后低效产能退出,支持优势企业发展,促进行业供需平衡、优胜劣汰。
《方案》还提出,推进钢铁企业分级分类管理。落实《钢铁行业规范条件(2025年版)》,全面开展钢铁企业分类评价,按照引领型规范企业、规范企业、不符合规范条件企业实施三级管理。
王国清认为,分级分类管理将深刻影响钢铁行业的竞争格局。“政策资源将向优质标杆企业倾斜,符合规范的企业可享受部分政策支持,而不符合规范的企业不仅无法获得政策红利,还将面临环保、能耗等多方面约束,最终逐步退出市场。”这一过程将推动行业整体规范度和竞争力提升,更好适应高质量发展要求。
《方案》还从多个维度提出具体举措:在强化产业科技创新方面,通过增强高端产品供给能力,着力补齐短板弱项,推进大宗产品质量升级和稳定原燃料供给,进一步增强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水平;在扩大有效投资方面,加快工艺设备更新改造、数字化转型、绿色低碳改造,推进主体设备大型化改造,先进电炉、特种冶炼等高端装备应用,长流程转型短流程,数字化、智能化技术和先进绿色、低碳工艺应用,促进行业转型升级;在拓展市场需求方面,扩大钢结构在建筑、交通、基础设施等领域应用,激发释放消费潜力;在深化开放合作方面,稳住外贸市场,提高国际化发展水平。
王国清表示,钢铁行业需强化与上下游企业、科研院所的产业链合作,重点围绕船舶制造及其他领域对高强钢、轴承钢的需求开展研发,推动产品向高端化转型。同时,通过平台提升钢结构应用的透明度,促进上下游高效对接,有望进一步拓展钢铁需求空间,优化用钢结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