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黄子潇深圳报道
被业界称为“零售之王”的招商银行(600036.SH、3968.HK),发展历程中从不缺少让人印象深刻的“金句”。
“在零售信贷方面,招行个体表现无法背离市场大势,风险有所上升,且未来一段时间仍会小幅上升,但资产质量总体可控。”招商银行副行长王颖在2025年中期业绩会上表示。
9月1日上午,招商银行召开2025年中期业绩发布会。招商银行行长王良,分管零售、财务、对公的三位副行长王颖、彭家文、雷财华出席会议。
上周五,招行发布2025年中报显示,该行2025年上半年实现营业收入1699.23亿元,同比下降1.72%;实现净利润749.3亿元,同比增长0.25%;不良率0.93%,较上年末下降0.02个百分点。且净利润增速较一季度由负转正。
会上,招行管理层显得颇为擅长精炼表述,且金句频出。
在谈及国际化发展时,招行管理层表示“大势所趋、形势所迫”;在谈及零售时,表示“战略坚定,战术清醒,反躬自省”;谈及净息差收窄时,表示“绝对水平领先,相对变化承压,未来趋势可控”;谈及对公时,则表示“量价平衡、风险可控,聚焦四个方向”。
“人无远虑,必有近忧。”招商银行行长王良再次引用了20年前招行的一句名言:不做批发业务现在没饭吃,不做零售业务未来没饭吃。
截至记者发稿时,招商银行A股股价报42.86元,总市值约1.08万亿元,市净率1.07。
零售风险上升:战略坚定,战术清醒
作为招牌业务,招行2025上半年的零售业绩既有亮点亦有压力。一方面零售对税前利润的贡献从去年同期的57.1%略增至58.53%,零售AUM达到16万亿元;但另一方面,零售不良率上升0.07个百分点1.03%。
分管零售业务的招行副行长王颖表示,今年以来,全行业的零售信贷在发展端和风险端都遇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在发展端,受市场环境、信贷需求等影响,全市场增量大幅下降;在风险端,受整个经济增速放缓、房地产市场下行、居民收入水平、客户还款能力下行降等因素影响,零售信贷出现了风险上升趋势。
她表示,招行与整个市场大势同频,今年零售信贷业务也出现了增量下降,风险上升的状况,这既有外部原因,也有自身的风险控制更加审慎的原因。
王颖表示,招商银行零售的发展有三个重要的支撑,分别是科技能力、队伍建设、价值观。近年来招行围绕零售业务主要做了三件事情,并且还将持续推进。
第一,回归银行“存贷汇”的本源,招行在原来财富管理和信贷业务的基础上,近年来加大了对支付结算的重视。例如,以借记卡、信用卡双卡联动为抓手,以打造客户支付结算主账户为目标,提升客户的用卡意愿,
第二,招行用时一年半基本完成“人+数字化”零售服务新模式的迭代和升级,其中包括客群的分层分类重构、队伍的配置优化、队伍能力的升级、远程集约化的建设、科技的赋能等。招行在保持业务持续增长的同时,已经完成了全面平稳的切换,效果已经反映在客群、中收、AUM的增长中。
第三,人机协同,决胜未来。王颖表示,零售业务是最适合AI探索和应用的场景,招行聚焦在AI“小招”和“小助”上,目前“小招”月服务客户2,000 多万,“小助”覆盖该行所有岗位。未来招行将让AI智能体作为数字同事加入,形成人机协同团队。
“零售是一个体系,每一个条线都非常重要,包括每一个客群、板块,从信用卡到个贷到财富到支付到私行,我们一直保持战略的坚定和战术的清醒,不断地反躬自省。希望投资者更关注的不是每个季度的业绩波动,而是背后的招行基本盘是否稳定、风险底线是否守住、市场化的机制是否有效。”
她表示,虽然招行零售信贷的风险有所上升,且认为未来一段时间仍会小幅上升,但总体是稳健可控的,这来自于优质客户、优质区域、优质押品的“三优”策略,目前三优的占比达到90%;同时消费贷贴息、“反内卷”政策有利于改善零售信贷经营环境,银行业竞争态势将从价格战争回到以科技、服务、质量为核心的差异化竞争。
对于未来,王颖表示,会不断提升专业能力,挖掘潜力,积极寻找并抓住业务机会,满足好广大居民的合理信贷需求;在风险端,将始终保持高度的警惕,如履薄冰。
推进国际化:大势所趋,形势所迫
今年3月发布的招行2024年年报中,招行首次系统性提出推进“四化”转型,包括加快国际化发展、深化综合化经营、打造差异化竞争优势、加快数智化转型。
2025年是招行“四化”转型的第一年。招商银行行长王良表示,加快“四化”转型是大势所趋、形势所迫。
一是大势所趋。一方面,中国企业海外投资发展布局不断加快,需要中资金融机构提供金融服务。另一方面,随着中国已经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中国银行业需要进入各个国家和地区中。随着共建“一带一路”的推进、人民币国际化,都需要中国银行业来加快国际化的发展。
第二是形势所迫。中国银行业的发展,高度集中在中国业务、中国资产方面,当前利率下行、息差收窄,发展进入了瓶颈期。如何实现突围?应该是实现国际化的布局和国际化的发展,提高国际业务的占比,这样才能够适应建设金融强国的需要,建设强大金融机构的需要。
王良表示,目前世界主要经济体的大型银行都已成长为国际化的机构,对中国银行业而言是形势所迫,应该主动作为。对于招行来讲,虽然各项经营指标还不错,但仍然主要聚焦在中国市场上。在顺应中国企业“走出去”、提出国际化战略的同时,招行目前也有一定基础,例如在香港拥有招商永隆银行、香港分行、招银国际等平台;在全球主要的金融中心也有分支机构。
“国际化发展不仅仅是网络的国际化,也是服务能力的国际化、管理的国际化、人才队伍的国际化,它是一个体系。这也是招行应对低利率周期的需要。”王良表示,近年来招行一直在加强国际化投入,提升境外机构服务能力。今年上半年,境外机构的总资产增速、盈利能力都
显著提升,对于全行的贡献初见成效。但是这并非一日之功,可能需要三年、五年甚至更长的时间来打造国际化能力。
净息差收窄至1.88%:未来趋势可控
招行中报显示,截至今年6月末,该行净息差1.88%,同比下降12个基点,较2024全年下降10个基点;第二季度净息差1.86%,环比下降5个基点。市场观点认为该行息差的下降速度高于预期。
同时,净利息收入仍然是招行营收的主要部分。招行上半年实现净利息收入1060.85亿元,同比增长1.57%, 营收占比62.41%;实现非利息净收入638.84亿元,同比下降6.73%,在营业收入中占比37.59%。
王良表示,一季度经营压力巨大,主要是1月1号贷款重定价导致息差降幅进一步加大,对营收增长带来巨大压力,但二季度已经呈现出好于一季度的态势,相信下半年招行将继续保持稳中求进、逐季向好的态势。
分管资产负债部门的副行长彭家文则用了三句话形容当前招行的息差特点:绝对水平领先,相对变化承压,未来趋势可控。
他表示, 从绝对水平来看,招行上半年的息差是1.88%,监管公布的银行业平均息差是1.42%,招行净息差高出平均水平46个基点。
相对变化承压方面,共性因素是贷款定价下行超过了存款利率下降的幅度。对于招行而言,在存款成本下降这一端可能可下降的空间会更小一些,因此压力会更大一些。
“道理很简单,招行1.26%的存款成本远低于同业的平均水平,所以进一步下降的压力也更大;招行约50%的活期存款占比也是最高的,意味着可压降的空间更窄。”
他总结称,招行一直以来对高成本、高定价的存款控制比较严格,占比也比较低,接下来可压降的空间更小一些;从贷款来看,个人住房按揭贷款占比最高,存量贷款重定价对招行影响是最大的。从资产结构看,过去收益相对较高零售贷款占比达到50%以上,尤其是信用卡贷款,如果零售贷款增长需求不足,带来的影响会更大一些。
未来趋势方面,彭家文表示,虽然总体承压,但也有有利因素。包括经济增长的确定性的增强,会支撑信贷需求,比如提振消费措施的出台,对零售贷款会起到很好的促进作用。同时,央行对于息差的关注度也在提升,体现在存贷款的联动调整、对称降息,息差的下降会有所缓释。此外,银行业的反内卷能够避免无序的恶性竞争,使银行的报价更加理性。
对此,他表示招行也会采取多种措施,包括进一步加大高质量的活期存款、低成本的负债增长;进一步加大资产组织力度,对公贷款和零售贷款进行同步发力,零售贷款是重点;持续提升风险定价能力;以做好大类资产配置和负债的组合管理,通过良好的资产负债管理手段提升息差水平。
“按照分析测算,按照季度来看息差还有下行的压力,但和上年比我们希望息差下降的幅度收窄,尽快实现息差的企稳。”彭家文表示。
对公业务:重点聚焦四大方向
数月前,雷财华从招行上海分行行长一职回归总行担任副行长,并分管对公业务,本次是第一次出席业绩交流会。
会上,雷财华提及招行对公业务的五个特点:一是相比同业形成了一定数量级的优质客群,如对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的覆盖率较高;二是以FPA(客户融资总量)视角为提供综合化融资;三是依托数字科技提供交易银行的系列服务,包括财资管理云、供应链融资等业务;四是跨境金融服务能力的增强;五是不断提升投商行一体化的服务能力。
雷财华表示,批发业务也面临着定价竞争激烈的问题,招行一直以“量价平衡、风险可控”的原则推进信贷业务,客观上对公不良率较低。他表示,下一步根据市场的变化,开展对公资产的组织工作,主要聚焦四个方向。
一是科技企业,包括传统产业升级、新型基础设施等带来的固定资产和项目融资机会;二是产业整合、资本市场并购带来的融资机会;三是紧密结合企业交易场景,提供供应链融资,今年上半年实现了20%以上的增长;四是在强场景之下,结合数字化流程改造,推进普惠金融业务,适当引入担保和抵押。
“结合上半年数据来看,区域方面,珠三角及海西、长三角、环渤海三个区域约占上半年公司贷款增量的 80%;行业方面,以及电、热、燃、水生产行业,约占上半年公司贷款增量的 53%。”
他表示,招行批发业务会持续按照“四化”转型方向,持续打造差异化竞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