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A股42家上市银行2025年中报的披露,完善降本增效长效机制成为行业普遍共识,成本管控则是关键热词。这些“半年考”数据,既是头部银行业绩实力的“风向标”,更是薪酬水平的“众生相”。
南都湾财社记者注意到,人力成本优化成为今年金融行业控制成本的发力点,部分银行通过严控人力总数、提升人均产能,以及合理管控薪酬支出等方式来提升效率。那么,该如何正确读懂上半年银行降本“方程式”与“明细账”?
10余家银行人均月薪超4万元,
上半年银行薪酬同比涨跌互现
按照半年报数据的统计梳理,今年上半年人均月薪超过4万元的银行至少有10家,大多集中在股份行和城商行阵营。招商银行为5.05万元,南京银行为4.82万元,宁波银行、兴业银行、北京银行紧随其后,都超过4.5万元。上半年人均月薪超过4万元的还包括中信银行、浙商银行、江苏银行、上海银行、成都银行、平安银行等。
记者看到,相较于去年同期,银行人均薪酬整体上有涨有跌。其中,招商银行,兴业银行,浙商银行,江苏银行,杭州银行、光大银行等同比略微下降。
分阵营看,国有大行人均薪酬相对较低。以中国银行为例,按照该行中报,上半年中行业务及管理费(包括员工费用、业务费用、折旧和摊销)826.28 亿元,同比增长2.05%。其中,员工费用522.61亿元,比去年同期增加21.58亿元,同比增长4.3%。以该数据简单计算,该行上半年人均月薪为2.8万元,同比微增。
“本行深入践行厉行节约、反对浪费理念,强化财务精细化管理,加强费用总量管控,优化费用开支结构,扎实推进降本增效。”中行方面在半年报中如是表示。上半年,其集团成本收入比为 25.11%,同比下降0.43个百分点。
股份行阵营也可圈可点。数据显示,招行上半年业务及管理费511.71亿元,同比下降0.52%,其中,员工费用354.84亿元,同比下降0.80%。报告期内成本收入比30.11%,同比上升0.37个百分点。如果以人力成本为标准计算薪酬,2025年上半年招行人均薪酬约为30.05万元,同比微降。
再以浦发银行为例,上半年,该行的业务及管理费为227.01亿元,较去年同期减少了7.75亿元。其中,员工费用为126.82亿元,同比减少9.58亿元,员工总数半年内减少673人;上半年人均月薪接近3万元,同比减少7%左右。
兴业银行方面也表示,报告期内业务及管理费 227.01 亿元,同比下降 3.30%,“降本增效”专项行动成效显著。
值得注意的是,上述平均薪酬的计算方式是结合期间支付薪酬金额、银行集团员工数量等基本参数来粗略计算,并不够科学和精准。对此,有一些银行从业人士向南都湾财社记者表示,所谓人均月薪的数字与银行员工实际拿到手的工资体感有一定差异。
事实上,人力数量方面也涨跌不一。按照不完全统计,上半年国有六大行普遍出现减员,总数超2万人,但总体占比非常低。部分股份行的员工数量则不降反增。
管控存款成本成为共识,
活期存款池是“关键武器”
净息差是商业银行盈利能力的一个关键窗口,也是成本管控的“阀门”与“筹码”。按照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公布的数据,截至二季度末,商业银行净息差为1.42%,较一季度末下降0.01个百分点。
低成本的存款成为银行业着力打磨的“利器”。记者看到,面对持续收窄的净息差,多家银行通过优化存款结构来降低利息支出,加强对中长期高成本存款的管控,压降付息率,引导低成本资金,筑起负债护城河。
招商银行副行长彭家文日前表示,目前招行的存款成本非常低,6 月末的客户存款年化平均成本率是1.26%,同比下降34个基点,远低于同业平均水平。招行降本的另一项“关键武器”则是得益于其庞大的活期存款池。彭家文介绍,招行的活期存款占比在50%左右;而目前活期存款挂牌利率只有0.05%。他坦言,希望进一步加大高质量、低成本的负债增长,特别是活期存款增长,“无论是什么样的存款,只要是低成本、高质量的负债资金,我们都要抓进来”。
据记者观察,站在银行负债端经营的自身立场,伴随各大银行存款成本持续走低,降本管控带来的边际效益愈发明显。例如,浙商银行2025年上半年利息支出同比降低约一成,存款付息率降至1.88%,同比下降31个基点。
“优化付息成本”也是平安银行中期业绩发布会的高频词。该行高管表示,上半年零售付息率较去年全年下降27个基点;对公付息率只有1.67%,较去年全年下降34个基点,对公存款活期占比也接近4成。
兴业银行行长陈信健日前也透露,负债端来看,今年下半年和明后年,该行有近1.5万亿三年期以上的定期存款陆续到期重定价,息差压力将进一步缓解。
“现在市场环境下,要提高资产端的收益率很难,所以负债端必须作为当前一个非常重要的工作。”平安银行副行长项有志日前也坦言,要想办法把高成本的存款控制下来,并“把活期存款和一些低成本的存款带进来”。
从绿植到房租,
银行精打细算的“降本生意经”
“绿植应该摆多少才是合理?该节约的还是要节约。我们从费用管理来说也没有什么更好的招,但就是要把所有的费用看到底花在什么地方,要精打细算从每个细节上去考虑。”深圳某银行高管如是表示。
据南都湾财社记者了解,在运营环节强化精细化管理,并借力数字化,同样是降本“方程式”之一。
那么,放眼上半年,银行系的控成本管理如何出拳?有何“细账”?浦发银行行长谢伟日前举例称,银行的办公网点涉及很多房产的使用,对此浦发银行通过审核把关房产续租压降年化租金9444万元,租金的压降率达17.8%。在自有房产管理方面,将部分闲置房产对外出租,实现年租金收入达495万元;同时,对一些多余、闲置的房产通过处置转让盘活,获得收入4300多万元,提升了资产使用效率。
平安银行行长冀光恒也有“降本经”。据他介绍,上半年该行深化降本增效,有效控制付息成本、风险成本,升级网点运营管理机制、继续推广“小一楼大二楼”模式,关停低效网点。所谓“小一楼、大二楼”,是因为楼上的成本更低。近年来,因为很多线上化服务已经能够满足需求,该行把没有效率的网点进行关停,比如部分社区网点。
数字化方面,近年来银行积极拥抱数字化,将开户、转账、查询、简单授信、基础客服等标准化流程向手机银行、智能柜台与远程银行迁移,释放柜面与后台产能,让前台人员聚焦复杂业务处理、方案化服务与深度经营。
对此,有深圳的银行高管坦言,数字化经营和营销对于降本增效发挥了很大的作用,提高内部的流程自动化,减少很多手工操作。不过,业内提醒,数字化改造不只是为了节约成本,更是重塑流程、释放效率的起点。
面对“科学降本”的未来路径,有一些业内观点认为,真正的降本增效不等于简单压缩人工预算,而在于重塑业务结构、优化人力投入、加强数字化改造,把资源投向“高产田”,推动“好钢用在刀刃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