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行业与社交平台的融合日益深化,小红书已成为这一趋势中的重要阵地。《证券日报》记者梳理发现,除招商银行、江苏银行等较早布局的机构外,近期,浙商银行、大华银行等多家银行机构也相继入驻小红书。据不完全统计,目前,银行总行、业务部门或分支机构在小红书开设的官方账号已超过65个。
值得注意的是,与以往侧重金融产品宣讲的传统模式不同,“场景化”成为当下银行在小红书运营的核心打法,各大银行聚焦理财知识解读、市场热点分析,以通俗的语言拆解专业金融内容,并通过互动游戏、福利活动等形式提升用户黏性。
苏商银行特约研究员薛洪言在接受《证券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近期多家银行入驻小红书,本质上是银行业在Z世代崛起背景下,对“社交金融”新生态的集体响应。这不仅是渠道拓展的尝试,更是应对用户代际变迁、重构品牌沟通方式的战略调整。
多家银行入驻小红书
近日,浙商银行正式官宣入驻小红书,该行小红书官方账号向用户提供幸福指南、财富干货、文旅攻略三类核心内容。在入驻小红书的同时,浙商银行也同步推出宠粉福利活动。
此前已入驻的招商银行,在小红书平台上的运营模式更具代表性。其账号除少量产品活动宣传外,更加聚焦生活化金融内容输出,涵盖市场热点解读、理财知识科普、实用理财攻略、信用卡消费优惠等,精准匹配年轻用户的信息需求。
江苏银行则借助热点事件进行内容创作运营,依托苏超联赛热度,在小红书推出门票抽签、签名足球抽奖等互动活动,成功实现品牌与用户的情感共鸣。
此外,部分银行在小红书平台形成了差异化运营特色,重点聚焦消费者权益保护、金融反诈科普等领域,通过漫画、短视频等生动鲜活的形式,将专业金融知识转化为通俗易懂的内容。
除境内银行外,多家跨境金融机构也已入驻该平台。以中银香港为例,该行通过分享品牌动态、解读市场热点、科普金融知识,搭配互动游戏与惊喜福利,持续强化用户参与感。大华银行则另辟蹊径,以艺术为切入点,通过“大华银行与艺术”官方账号构建与用户的深度连接。
薛洪言表示,银行抢滩小红书的趋势,折射出银行业数字化转型与营销创新的深层变革:竞争赛道从传统的利率、网点比拼,转向内容种草(通过分享推荐,激发他人对某个商品或事物产生兴趣或购买欲望)与场景营销;营销渠道从单一手机银行App,向全域触点协同延伸;用户运营从单向灌输,升级为情感共鸣,通过官方账号、分支机构及员工账号构建立体营销矩阵,为未来增长奠定基础。
积极拥抱数字化转型
素喜智研高级研究员苏筱芮对《证券日报》记者表示,小红书原本就沉淀了大量存款、理财、信用卡等生活化金融服务信息,在银行入驻前,这些内容多为用户自发讨论,呈现出碎片化、零散化特征。银行进驻后,能系统化发布金融信息、开展客户交互与答疑,为用户提供权威准确的信息源。这正是银行业积极拥抱数字化转型的具体体现。
薛洪言认为,银行在小红书的内容创作,正从产品卖点单向灌输,转向深耕生活场景、打造趣味化表达,这一转型蕴含多重核心考量:一是用户群体深刻变迁,Z世代等年轻群体成为核心客群,他们更渴望价值共鸣、抵触硬性推销;二是适配平台特性,借助小红书独特的社区信任生态,以生活方式为切入点,打破银行刻板印象;三是顺应传播规律,算法推荐机制下,趣味化、场景化内容更易获得自然流量与用户主动互动;四是满足差异化竞争需求,面对海量账号同台竞技,需通过场景化内容塑造独特品牌人格,实现突围。
下一步,银行业应如何更好地利用社交平台提升营销效果?对此,薛洪言建议,长期来看,银行与小红书等社交平台的深度融合,需在多维度实现突破:内容上,从同质化转向IP化运营,平衡内容趣味性与专业性,挖掘专业优势打造鲜明品牌形象;场景上,推动金融与日常生活无缝衔接,推出贴合热门话题的专属解决方案;技术上,兼顾合规与创新,依托大数据、AI赋能精准推送与互动;用户运营上,从“涨粉”向“价值共创”升级,构建成长体系,增强用户黏性。
苏筱芮表示,银行需在优质内容生产之外,依托平台强交互特性,搭建适配的常态化客服体系,高效响应并解决用户问题、优化体验,最终实现品牌形象、获客效率与用户留存的同步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