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日前报道称,浙江绍兴用户陈先生投诉中国联通(600050)副卡五年被扣费1万多元。
陈先生表示,他多年前办理的上海联通手机卡,拥有3张副卡,与主卡共享流量和话费。但近期他发现,每月都有一项套餐外的217.9元的扣费。
8月26日下午,中国联通上海营业厅投诉处理部门的工作人员回应称,五年前陈先生更换套餐时,把尾号“1111”的手机号单独变更成了159元的套餐,其余三个号码(副卡)保留了共享套餐,共享套餐的价格为每月217.9元。中国联通可按每月60元标准,退还过去一年的费用,共计720元。
副卡多扣1万多
陈先生受访时说,2011年4月,他办理了上海联通的每月398元套餐。
彼时,中国联通业务员介绍,在“主卡”基础上,可以再办理多张“副卡”,每张副卡每月收取10元费用,共享“主卡”的流量和话费。2014年和2015年,陈先生又办理了三张手机卡,作为“共享卡”。
2020年8月,联通客服电话告知陈先生说套餐已经到期,引导他变更为每月159元的套餐。2025年5月,陈先生认为159元的费用仍太高了,选择降为每月95元套餐。
然而,7月,陈先生手机突然停机,他查询发现账户每月仍有额外扣除的217.9元,追溯五年累计被多扣一万多元。

图片来源:澎湃受访者供图
联通回应称,变更套餐时主卡单独转入新套餐,副卡没有转入新套餐而保留原共享套餐致扣费,并称可能是客服人员操作失误所致。尽管联通愿退过去一年720元,但陈先生拒绝,要求全额退款。
套餐“杀熟”
目前,运营商在套餐管理、用户服务和行业竞争中仍存在系统性问题。
陈先生案例中,变更套餐时联通客服操作失误,未将副卡同步转入新套餐,导致“共享套餐”持续扣费。这非孤立事件——黑猫投诉平台显示,截至2025年8月,中国移动(600941)投诉超38.8万条,焦点包括套餐收费过高、降档难等;中国联通和中国电信(601728)分别达35.9万条和15万条。
此前,中国移动董事长杨杰还在中期业绩会上痛批携号转网政策沦为价格战工具,低价流量卡泛滥滋生不合规操作。但三大运营商存在套餐收费过高、乱扣费等长期以来未得到有效解决的问题,运营商的“杀熟”行为、套餐升级容易降档难、合约期限制转网等问题也长期被消费者诟病。
2025年上半年,中国联通实现营收2002亿元,同比增长1.5%,增速居行业首位;净利润63.49亿元,同比增长5.1%。
工业和信息化部数据显示,中国电话用户总数目前达18亿。在人口红利消退,传统语音、短信业务负增长,流量增速趋稳的情形下,为争夺存量用户,三大运营商在携号转网环节大打价格战:电商平台充斥9元至29元低价套餐,而营业厅同等套餐资费往往超百元。
陈先生五年被多扣一万多元,仅是冰山一角;更多用户因合约期限制无法转网、变更套餐,陷入“杀熟”陷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