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北京同仁堂医养投资股份有限公司(下称“同仁堂医养”)正式向港交所主板递交IPO申请,有望成为继同仁堂股份(600085.SH)、同仁堂科技(1666.HK)、同仁堂国药(3613.HK)之后,集团名下第四家上市公司。
同仁堂医养此次是第三次递表港股冲刺主板IPO,中金公司是独家保荐机构。此前,同仁堂医养曾分别于2024年6月28日和12月31日递表,均因招股书有效期届满未能推进而终止。
冲刺“第四”家
据悉,同仁堂医养成立于2015年,是同仁堂旗下一家中医医疗集团,提供中医医疗服务,并结合中医的药物治疗和非药物疗法,提供治疗方案。
清康熙八年(1669 年),北京前门大栅栏一间小小药铺挂出“同仁堂”木匾,距今已有350多年历史;1723 年起,它成为清宫御药房,其旗下的安宫牛黄丸、牛黄清心丸、大活络丸等药品广为国人知晓。
随着现代企业制度的推进,北京同仁堂集团公司正式组建,并逐步走向资本化。1997年,同仁堂集团旗下同仁堂股份在上交所成功上市。2000年,同仁堂科技在香港联交所上市,随后在2013年,同仁堂国药也在港交所上市。
2015年3月,同仁堂集团以100%股权设立“北京同仁堂投资发展有限责任公司”,最初定位只是投资平台。
2019年9月,公司更名为“北京同仁堂医养产业投资集团”,成为同仁堂旗下“医养大健康”的平台。
2024年6月,公司完成股份制改造,成为如今的“北京同仁堂医养投资股份有限公司”。
截至2025年6月24日,公司已建立分级医疗服务网络,包括12家自有线下医疗机构及一家互联网医院,以及10家线下管理医疗机构(包括六家医院、一家门诊部及三家社区卫生机构)。公司依托知名品牌“同仁堂”及优质的药品,已积累及整合大量线上线下医疗资源。
按2024年总门诊人次及住院人次计,公司是中国非公立中医院医疗服务行业中最大的中医院集团,市场份额为1.7%。按2024年医疗服务总收入计,公司以0.2%的市场份额在非公立中医院医疗服务行业中排名第二,其市场规模占同年中国中医医疗服务行业市场总规模的46.5%。
同仁堂医养主要有三项业务,包括医疗服务、管理服务、向客户销售健康产品及其它产品。其中,在医疗服务方面,同仁堂医养以中医为主,期内医疗服务营收占到总营收的80%以上。公司销售健康产品占比14%,利润逐年增长明显,主要源于安宫牛黄丸系列产品热销。
2022年至2024年(下称“报告期”),同仁堂医养实现收入分别约为9.11亿元、11.53亿元、11.75亿元;同期,年内利润分别为-923.3万元、4263.4万元、4619.7万元,增长良好。
得与失
事实上,成立十年的同仁堂医养自有医疗机构在往绩记录期间业绩表现不甚理想,近年来扭亏为盈得益于公司大举的收购。
同仁堂医养于2022年收购了三溪堂保健院及三溪堂国药馆,获得两家公司各65%的股权,自2022年5月31日起,两家公司的财务业绩已并入集团的财务报表。2022年至2024年二者总计收入分别约为1.99亿元、3.60亿元、3.74亿元,分别占当年同仁堂医养总收入的21.9%、31.2%及31.8%;公司自三溪堂保健院及三溪堂国药馆产生的毛利分别为6400 万元、9690万元及9180万元,毛利占到同年公司总毛利的44.8%、44.6%及41.3%。
2024年,同仁堂医养收购上海承志堂和上海中和堂,分别持有70%、60%的股权。同仁堂医养2025年前4个月的医疗服务产生的收入同比增长超过3%,再次助力公司业绩增长。
不过,公司多次收购累计支出大量现金,并通过质押获得大量现金,随之而来的是,公司负债率攀升。
据招股书显示,公司先将三溪堂保健院43.74%的股权与三溪堂国药馆43.75%的股权质押给商业银行,后将持有的上海承志堂70%股权质押也质押给商业银行,以此为收购事项获取银行信用融资。截至2025年4月30日,相关银行借款的未偿还余额合计达1.42亿元。
报告期前一年,同仁堂医养负债率不足10%,但报告期内的负债率分别为39.7%、35.1%和45.2%,已增长至 40%以上。
据招股书披露未来同仁堂医养计划将募资用于扩充医疗服务网络于2024年-2028年用于提升医疗服务能力偿还若干未偿还的银行贷款以及用作营运资金及其它一般企业用途。其中,偿还若干未偿还的银行贷款
现金流方面,报告期内,同仁堂医养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分别为2441.8万元、8849.4万元和8778.7万元,年末现金及现金等价物则分别为32616.3万元、29303.4万元和29673.2万元。
此外,随着报告期的多次收购,同仁堂医养的商誉上涨明显。
2021年,公司商誉的账面值为0.26亿元, 2022年收购两家三溪堂后,商誉攀升至1.87亿元。2023年6月,同仁堂医养将7家非营利性医疗机构的举办人权益划转予同仁堂康养,当年商誉的账面值则减少13.9%至1.61亿元。
随后,公司2024年收购上海承志堂、上海中和堂,商誉增至2.63亿元,同比增加63.4%,商誉占净资产的比重达37%。这也意味着,若未来业绩不达标,将直接冲击利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