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我国老字号企业整体呈现良好发展势头,受到越来越多消费者的青睐。商务部最新数据显示,2024年,中华老字号企业合计实现营业收入超2万亿元,展现出强大的市场价值和品牌活力。
截至目前,全国1450个中华老字号企业总体发展良好,品牌平均存续时间超过145年。这些中华老字号企业涉及国民经济7个门类32个行业,在促进消费、产业升级、文化引领、增强民族自信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作为我国工商业历史中孕育的金字招牌,老字号既承载了深厚的文化底蕴,也具备显著的经济价值。笔者认为,老字号要扛稳金字招牌,需从数字化全流程管理、平衡传承与创新、完善人才培养等多个维度发力,更好地挖掘消费潜能。
其一,老字号需利用数字技术实现产品多元化和营销智能化,在新消费场景中保持竞争力。以同仁堂为例,其通过完善生产供应链运营平台,逐步实现了生产环节的实时数据采集和设备状态监测,并将数字化项目延伸至终端营销和渠道拓展。线上线下的互补互动,不仅提高了同仁堂产品的市场渗透率,也进一步强化了品牌曝光度和消费黏性。
其二,老字号要坚持传承与创新并重,满足消费升级和时代发展需要。老字号的优势在于“老”——老品牌、老技艺、好信誉,而其劣势在一定程度上也源于“老”,特别是在年轻群体中接受程度不够高。因此,老字号需在保留传统技艺的前提下赋予产品新内涵,通过新产品、新包装和跨界联名等方式提升品牌活力,通过和非遗、地方特色经济相结合,打造消费新场景。比如,吴裕泰在保留传统制茶技艺的基础上,结合现代消费需求推出了一系列新品,平衡了“守”与“创”。
其三,老字号要完善人才培养与传承机制,实现可持续发展。笔者注意到,已有品牌和地区在老字号示范创建中加入了人才培养、技师认证和创新创业扶持等内容,确保技术与管理的双向升级。这不仅是对传统文化的保护,也是对企业长期竞争力的保障。
此前,商务部等五部门印发《中华老字号示范创建管理办法》,为老字号提供了制度化的保护。国家发展改革委等部门发布《关于打造消费新场景培育消费新增长点的措施》,提出“培育国货‘潮品’消费”“挖掘中华老字号和非物质文化遗产消费潜能”,为老字号提质升级注入动能。
相信随着政策支持与品牌创新的双轮驱动,老字号既能守住历史底蕴,又能适应现代市场,将金字招牌擦得越来越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