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首次“擦肩”到角色互换的“联姻”,湘财股份与大智慧的十年纠葛,在2025年三季度收官之际迎来关键进展。
9月25日晚间,大智慧(601519.SH)披露重组报告书草案,湘财股份(600095.SH)拟换股吸收合并大智慧。湘财股份的A股换股价格为7.51元/股,大智慧的A股换股价格为9.53元/股。
本次换股吸收合并中,按照换股比例1:1.27计算,湘财股份拟发行的股份数量合计为22.82亿股。换股实施后,湘财股份的总股本拟增至51.41亿股。
大智慧方面表示,“本次募集配套资金总额不超过80亿元,拟用于金融大模型与证券数字化建设项目、大数据工程及服务网络建设项目、财富管理一体化项目、国际化金融科技项目、补充流动资金及偿还债务等用途。”
截至换股实施股权登记日,湘财股份和新湖集团持有的大智慧股份将直接予以注销,不参与换股,湘财股份亦不就该等股份支付对价。
本次吸收合并后,大智慧将终止上市,并注销法人资格,湘财股份作为存续公司将承继及承接大智慧的全部资产、负债、业务、人员、合同、资质及其他一切权利与义务。本次交易构成重大资产重组及关联交易。
截至当前,湘财股份仍持有大智慧9.66%的股权,系第二大股东。此次合并不会导致湘财股份控制权发生变更。新湖控股持有湘财股份24.13%的股份,衢州发展作为新湖控股的一致行动人持有湘财股份16.24%的股份。黄伟为湘财股份的实际控制人。
交易完成后,湘财股份总股本将增至51.53亿股,控股股东新湖控股及其一致行动人持股比例由40.37%降至22.4%,但实际控制人黄伟地位不变。大智慧控股股东张长虹及其一致行动人将持有湘财股份17.28%股权,并承诺不谋求控制权。
湘财股份整合大智慧的节奏远超市场预期。2025年3月底,湘财股份与大智慧同步披露换股吸收合并及配套募资预案,宣告两家公司将以“吸收合并”形式正式整合,同日双方股票复牌。
有券商分析人士指出,“本次湘财股份通过换股方式吸收合并大智慧具有多重优势,可有效缓解现金收购对经营造成的资金压力。此外换股模式在吸收合并效率方面表现更优,显著节省时间成本。”
从披露预案到完成审计与尽职调查核心环节,仅用了半年时间。这场“闪电整合”的前奏,其实是一段充满反转的减持与停牌插曲。
时间线拉回至2023年,湘财股份对大智慧的持股动作曾一度指向“清仓离场”。2023年8月至2024年12月,湘财股份通过多轮减持,累计套现超4亿元,对大智慧的持股比例从15%降至12.66%;2024年12月,湘财股份更进一步发布公告,拟对剩余12.66%股份进行清仓处置。
就在市场以为双方合作将彻底收尾时,剧情突然转向。2025年3月16日晚,湘财股份一纸停牌公告打破预期,公告称正与大智慧筹划重大资产重组,此前的清仓计划随之终止。
这一突变不仅打乱了市场节奏,更直接影响了大智慧的公司治理。彼时,为配合重组推进,大智慧已届满的董事会、监事会宣布延期换届,董事会专门委员会及高管任期也相应顺延。
湘财股份与大智慧的渊源,最早可追溯至2014年,彼时双方的身份与如今恰好相反。2014年7月,大智慧抛出一项重磅计划:拟以85亿元对价收购湘财证券(湘财股份前身核心资产)100%股权。
对于当时的大智慧而言,这一收购意在“曲线拿牌”。通过并入湘财证券获取券商牌照,进而转型互联网券商;而对于湘财证券来说,这也是一次冲击资本市场的重要尝试。
2015年4月,该收购案获得证监会有条件通过,眼看“联姻”即将落地,意外却突然发生。仅13天后,大智慧因涉嫌信息披露违规被证监会立案调查,后续更被查实存在财务造假行为,收购计划彻底搁置,两家公司的首次合作以“擦肩而过”告终。
此后五年,双方的资本纽带在“新湖系”的运作下重新绑定。2020年,“新湖系”通过哈高科(后更名为湘财股份)收购湘财证券,完成湘财证券的A股上市梦;同年9月,“新湖系”将持有的大智慧15%股份,以25.37亿元现金转让给湘财股份,湘财股份由此成为大智慧第二大股东,当时双方对外宣称将在金融科技、经纪业务、财富管理三大领域展开合作。
在快速整合与十年纠葛背后,湘财股份与大智慧2025年上半年业绩双双承压。
报告期内,湘财股份实现营业总收入11.44亿元,同比增长4.63%;实现归母净利润1.42亿元,同比增长93.12%,位于行业50名之外。大智慧营业收入3.79亿元,同比增长13.19%;亏损347.01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