稀土产业链公司业绩正迎来爆发增长。继北方稀土(600111.SH)、盛和资源(600392.SH)、金力永磁(300748.SZ)等龙头企业预告前三季度净利润翻倍后,广晟有色(600259.SH)昨晚也加入报喜队列,预计前三季度净利润扭亏为盈。
行业人士认为,作为高端制造与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核心资源,稀土资源安全正上升至国家安全体系的核心维度,主要产品市场需求整体向好、产品价格持续上涨,稀土产业链有望进入高质量发展新时代。
出口管制升级
10月9日,中国商务部连发四文加强稀土产品出口管制,将剩余5种中重稀土元素纳入管制范围,全面覆盖军工、半导体领域有关键用途的原材料。这是继今年4月对7种中重稀土元素实施出口管制的进一步升级。
中信建投分析师表示,新规将所有中重稀土均纳入管制,范围从境内扩展至境外,并增加对稀土采选-冶炼分离-磁材加工-磁材回收全产业链的设备、技术、原辅材料等的出口管制。同时细化海外出口管制范围,对军工需求原则为不予许可;对最终用途为研发、生产14纳米及以下逻辑芯片或者256层及以上存储芯片,以及制造上述制程半导体的生产设备、测试设备和材料,或研发具有潜在军事用途的人工智能的出口申请,逐案审批。
因优异的电、光、磁性能,稀土被广泛应用于消费电子、新能源、汽车、航空航天、半导体、军工等领域。按萃取分离工艺要求,业界将17种稀土元素分为轻稀土和中重稀土,后者包括钐、铕、钆、铽、镝、钬、铒、铥、镱、镥、钇等12种元素,现已全部纳入出口管制范围。
在答记者问时,商务部新闻发言人解释称,一段时间以来,部分境外组织和个人将原产中国的稀土管制物项直接或加工后再转移、提供给有关组织和个人,直接或间接用于军事等敏感领域,对中国国家安全和利益造成重大损害或潜在威胁。为此,中国政府依法对含有中国成分的部分境外稀土相关物项实施管制。
中国是全球唯一具备稀土全产业链生产能力的国家。据财通证券研报,中国稀土储量、产量和供应量居全球首位,稀土开采和提炼技术亦领先全球。2024年中国稀土矿储量占全球比重近五成,产量占比近七成。中信证券认为,管制新规有望进一步加强中国对中重稀土战略资源的定价权。
“此前中国祭出出口管制措施后,关键金属产品在海外市场价格已出现爆炸式增长。”阿格斯有色金属分析团队负责人赵晗举例称,去年8月中国宣布对金属锑实施出口管制,欧洲金属锑价格迅速上涨2.5%,半年后仍处于历史最高水平。海外买家因此疯抢西方市场库存,造成欧洲鹿特丹交易价格与中国锑出口价格的巨大溢价,最高价差达一倍左右。
他表示,虽然美国MP Materials等海外资源商陆续开启项目开发计划,提升供应链抗风险能力,但海外稀土项目从立项到大规模投产往往需要5-10年及超过10亿美元投资,中国在全球有色金属和关键矿产中的主导地位短期内或难撼动。
多公司业绩预喜
“新规标志着从此前的资源管控转向‘技术+供应链’双管控。国内供给端也迎来关键变量,预计白名单制度或在年内落地,推动稀土价格新一轮上涨。”国投证券称持续看好稀土产业链,短期稀土或将交易战略金属属性,中期交易供需向好逻辑。
10月10日,包钢股份(600010.SH)与北方稀土(600111.SH)披露公告,拟将今年四季度稀土精矿关联价格调整为不含税26205元/吨(干量,REO/稀土元素氧化物=50%,下同),环比增长37%。
记者关注到,这已是双方自2024年四季度起连续五次上调稀土精矿关联交易价格。去年三季度至今年三季度,此前5个季度包钢股份与北方稀土的稀土精矿交易价格分别为16741元/吨、17782元/吨、18618元/吨、18825元/吨、19109元/吨。据此推算,今年四季度双方交易价格已较去年三季度上调约57%。
交易价格上调背后,反映的是市场普遍回暖行情。据中国稀土行业协会数据,今年以来,稀土价格指数整体平稳运行、震荡上升,10月16日报202.5,较2024年末的163.8涨近24%。
稀土价格回升下,稀土产业链公司业绩持续增长。北方稀土预计前三季度实现归母净利润15.1亿至15.7亿元,同比增长272.54%到287.34%;金力永磁预计实现净利润5.05亿至5.5亿元,同比增长157%到179%;盛和资源预计实现净利润7.4亿至8.2亿元,同比增长696.8%到783%。
盛和资源表示,前三季度受市场供需格局变化等因素影响,稀土主要产品市场需求整体向好、产品价格同比上涨。公司紧抓市场机遇,优化产品生产及市场营销,加强管理赋能及成本管控,经营业绩同比大幅增长。
“稀土资源正呈现供需两端共振格局。”德邦证券指出,一方面,我国通过配额管理与出口管制强化产业链战略主动权,确保资源向高端应用环节倾斜;另一方面,全球绿色转型持续推升稀土关键元素需求,带动永磁材料等新兴应用快速扩容。在供给集中度提升与需求结构升级背景下,稀土产业链的战略地位有望进一步巩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