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市场供需波动及产品成本上升影响,2025年上半年磷化工企业业绩普遍承压。
8月25日,兴发集团(600141.SH)发布半年度业绩报告,公司上半年实现营业收入146.2亿元,同比增长9.07%;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7.27亿元,同比减少9.72%。此外,湖北宜化(000422.SZ)、川发龙蟒(002312.SZ)等多家磷化工企业的净利润也出现不同程度的下滑。
对于上述业绩表现,《中国经营报》记者联系兴发集团、湖北宜化方面置评,截至发稿未获回复。
中研普华研究员李芬珍子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市场供需失衡和成本上涨,是导致多家磷化工企业业绩下滑的主要原因。卓创资讯分析师肖莉也告诉记者,2025年上半年磷肥市场呈现先抑后扬走势,整体交投气氛偏弱。原材料价格持续上涨,磷肥价格高于去年同期,但由于企业利润长时间“倒挂”,且磷肥出口政策延后,市场面临重重困难。
业绩普降
受景气周期下行、供需错配等多重因素影响,2025年上半年磷化工行业诸多产品利润收缩,部分上市公司业绩普遍呈现下滑态势。
财报数据显示,兴发集团上半年实现营业收入146.2亿元,同比增长9.07%;归母净利润为7.27亿元,同比下降9.72%。湖北宜化上半年实现营业收入120.05亿元,同比下降8.98%;净利润3.99亿元,同比下降43.92%。此外,川发龙蟒上半年实现营业收入47.00亿元,同比增长16.77%,而归母净利润2.39亿元,同比下降18.69%。
李芬珍子向记者分析称,磷化工企业业绩下滑主要源于市场供需失衡。从供给端看,2024年中国磷矿石产量达11352.8万吨,同比增长7%;磷酸一铵年产量增至1130万吨,较2023年增长5.9%,产量持续释放导致市场供给大量增加。而需求端,以磷肥为例,其主要用于农业生产,农产品价格波动及种植结构调整影响了农民施肥积极性,磷肥需求增长乏力。在草甘膦市场上,全球转基因作物种植面积增长趋于平稳,需求未见显著提升,供大于求局面导致产品价格下跌,企业营收和利润空间被压缩。
“成本上升也在侵蚀企业利润。”李芬珍子表示,“我国磷矿资源以中低品位为主,开采难度大,成本高。随着国内矿权出让政策收紧,部分企业转向进口磷矿石采购,国际市场价格波动推高采购成本。同时,环保政策要求日益严格,企业环保投入加大,废水、废气、废渣处理成本上升。多重成本压力下,产品价格未能同步跟涨,企业盈利能力受到挤压。”
肖莉也指出,原材料价格变动直接影响了磷肥的生产成本。上半年,原材料价格整体以上涨为主,硫磺作为磷肥主要原材料之一,自春节后价格持续上涨,“五一”后涨势加快。6月上旬虽略有回调,但受外部因素影响中旬再次上涨,导致磷肥成本持续处于高位,企业利润处于“倒挂”状态。
湖北宜化方面引用行业数据称,2025年全球化肥消费总量达到2.05 亿吨,国内消费量约0.72亿吨,市场规模预计达3200亿元。当期氮肥、磷肥仍呈现结构性过剩,2024年价格整体呈下行态势,预计2025 年下半年供需格局有望改善。在环保政策驱动下,行业绿色转型加速,生物有机肥、精准施肥技术应用扩大,复合肥需求增长,市场集中度不断提升。
推进一体化转型
面对业绩下滑困境,磷化工企业正积极调整发展战略,推进产业链一体化布局。湖北宜化、兴发集团等早已开始推进磷化工一体化发展。
近年来,兴发集团持续推进产业向精细化、高端化“进阶”。
2024年,兴发集团建成10万吨/年磷酸铁项目及8万吨/年磷酸铁锂项目,新能源电池材料产业已颇具规模。此外,兴发集团旗下公司兴福电子2万吨电子级氨水项目、湖北兴瑞40万吨/年有机硅项目(一期)等陆续投产,电子级双氧水扩建也稳步推进。
湖北宜化同样在磷化工一体化发展中积极布局。在磷化工领域,湖北宜化以沿江化工“关改搬转”为契机,以传统煤、磷、盐化工等为基础,布局高端新能源、新材料项目,推进产业向高端化、绿色化转型。2025年上半年,该公司实施重大资产重组,所持新疆宜化股权从39.403%上升至75%,新增3000万吨/年煤炭开采业务,尿素、聚氯乙烯、烧碱规模进一步扩大。
李芬珍子建议,企业应积极优化产品结构。当前磷化工产品仍集中于传统磷肥、草甘膦等领域,竞争激烈。企业可加大研发投入,向高端化、精细化产品转型,布局新能源电池材料如磷酸铁锂等赛道。随着新能源汽车产业快速发展,磷酸铁锂需求持续增长,提前布局有助于抢占市场先机。
李芬珍子表示,磷化工产业链上下游关联紧密,企业应加强纵向整合。磷矿资源的企业可向下游延伸,发展磷肥及磷化工产品,减少原材料采购成本波动影响,稳定生产供应。缺乏磷矿资源的企业则可通过合作、并购等方式强化上游资源保障。与此同时,企业应深化与下游客户合作,深入了解市场需求,及时调整生产策略,实现产业链协同发展,提高整体运营效率和市场竞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