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塑”造未来!
金发科技以定力谋突破
◎记者李子健、林超
“我们在做的,既有传承,也有创新。”面对上证报记者“自我定位是守业者还是创业者”的提问,金发科技董事、总经理吴敌如此回答。
从1993年广州一间20余平方米的简陋房间里出发,到2000年营收超10亿元,再到2024年营收超600亿元,金发科技在改性塑料的主营业务大道上阔步前进,如今更是将企业目标定为“世界品牌,百年金发”,期待在新时代有更多新作为。
贴近“源头”创新
全球每生产3辆新能源车,就有1辆使用金发科技的改性塑料材料。这一成绩得益于金发科技强大的创新产品——“以塑代钢”的电池包轻量化方案,该方案可助力新能源车减轻30%的重量,提升10%的续航里程。
通过“改性”这道工序,金发科技将基础塑料变得更坚韧、更耐热、更阻燃、更美观,或者赋予其导电、抗静电、可降解等特殊能力,从而满足各种特定应用场景的苛刻要求。上述新能源车电池包产品,正是金发科技诸多改性塑料领域创新产品中的一个。
30多年来,金发科技的创新业务还从改性塑料领域,延伸至特种工程塑料、生物降解塑料、碳纤维及复合材料等化工新材料领域,开发的产品应用范围越来越广,价值量越来越高。如今更是贴近战略性新兴产业,研发了许多用于人形机器人、低空经济、VR/AR和5G通信等领域的创新产品。
“以我们自主研发的LFT-PA一体化材料为例,这种材料不仅具备高强度、高模量的力学特性,而且相较于同等体积的钢材料,重量减轻了30%,成为机器人骨骼和关节等零件‘以塑代钢’的创新解决方案。”吴敌说。
数据显示,金发科技始终坚持“研发一代、储备一代、应用一代”的发展理念,30多年来,累计研发投入超200亿元,拥有超6800项专利,覆盖从阻燃材料到特种工程塑料的全技术链条。
吴敌认为,除了“真金白银”的持续投入,创新模式也同样重要。他喜欢用“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这句诗来阐释公司的创新模式。“我们的‘源头’就是下游客户。”他解释,金发科技30多年来一直坚持直销模式,因为“只有贴近客户,深入了解他们的需求,才能精准创新”。
为了将客户需求更好地转化为商业成果,金发科技还构建了“营销技术双轮驱动”的商业模式:市场团队捕捉到的需求信号,会快速传递给研发团队;研发团队的技术突破,也会在市场团队的推动下快速落地,“形成从需求到创新再到市场的闭环”。
保持定力深耕
在过去三十多年里,金发科技基业长青、走向世界的秘诀是什么?吴敌的答案是:深耕主业,拒绝诱惑。
在吴敌看来,“深耕主业”并不意味着一成不变,而是围绕主业做好“纵横两个坚持”。在纵向上,公司坚持沿着核心业务改性塑料的产业链进行拓展,向上游延伸至ABS、聚丙烯等原材料,向下游拓展碳纤维及复合材料、医疗健康等高附加值领域,实现“强化中间、夯实两端”的全产业链协同发展;在横向上,坚持在高分子材料主航道上开拓细分赛道。
聚焦并深耕主业三十多年并非易事,各类“诱惑”层出不穷。但吴敌心中自有准则:做方向正确的事、做能力范围之内的事。
“我们聚焦新材料主赛道,但不是所有新材料都做。”吴敌表示,技术能否突破、市场是否真实、是否符合未来趋势,是衡量“做不做”的关键标准,“我们要聚焦能解决下游‘卡脖子’难题、提升产业效率、符合绿色低碳方向的高分子材料。”
同时,金发科技也清醒地认识到,自身优势在于合成、改性与应用开发。“对于超出我们核心技术能力范畴,或需要完全另起炉灶的领域,即使短期是热点,我们也会保持审慎,避免分散资源。”吴敌说。
只要长期有助于夯实主业根基,金发科技甚至愿意承受短期“阵痛”。例如,金发科技介入了改性塑料产业链上游的绿色石化板块,虽然近年来业绩承压,但吴敌认为:“从长期来看,将创新体系、机制和能力引入上游合成领域,对企业长期稳健发展而言,是‘功在当下、利在千秋’的。”
数十年如一日地“深耕主业,拒绝诱惑”,让金发科技在复杂环境中锻造了核心竞争力,公司连续斩获2023年度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中国降解塑料行业十强企业等荣誉,公司近五年营收复合增长率达14.62%。
坚持“两化”出海
近年来,金发科技不断完善全球化布局,在美国、德国、印度、马来西亚、越南、西班牙等地建立生产基地,完善本土化生产服务供应体系。
在吴敌看来,企业出海成功的关键在于“本土化”与“全球化”并行:一方面,要招聘当地精英人才,并让他们真正理解金发科技的企业文化,这样才能更贴近当地客户、精准把握需求;另一方面,由于全球很多经济领域的活动都是围绕世界500强企业及其制造体系展开的,因此必须与世界500强企业总部建立深入合作关系,这是融入全球产业链核心圈的关键所在。
目前,金发科技已在全球构建起完备的制造与服务网络,产品远销130多个国家和地区。“只有扎得深、联得广,才能在复杂的国际环境中站稳脚跟。”吴敌说。
2024年,公司海外业务产成品销量达23.35万吨,同比增长29.51%。
持续突破!
众和化塑锚定主业打造标杆
◎记者林铭溱、徐潇潇
今年5月19日,广东众和化塑股份公司(简称“众和化塑”)的全资子公司——广东众和高新科技股份公司在新三板挂牌,叩开了资本市场的大门。
作为一家深耕精细化工和高分子材料领域24年的“老兵”,众和化塑一次次给市场与行业带来惊喜:自主研发的产品打破了海外垄断,用环保技术从“废气”中提炼产品,创新产研销一体化管理模式持续激发主业新动能……
坚守主业、做强实业,是一次需要勇气和智慧的远航。近日,上海证券报记者来到位于广东省茂名市的众和化塑,倾听众和化塑董事长黎广贞讲述公司以核心技术启航、以绿色理念护航、以模式创新续航的故事。
启航:自主研发夯实技术底座
从婴儿食品包装铰链、运动护目镜等日常用品,到血浆袋、培养皿等医疗器械关键零件,都少不了要使用“K胶”。但在本世纪初,我国“K胶”仍完全依赖进口,直到众和化塑“憋着一口气”打破垄断。
“最初,我们也曾尝试向国外化工企业购买技术,却屡屡吃‘闭门羹’。”黎广贞回忆,当时只有美国、德国和日本的少数几家公司能够生产“K胶”,它们为了能继续垄断市场,都不愿意向中国企业转让技术。
一颗绿豆大小的“K胶”,在当年难住了众多化工企业。“这是一种以苯乙烯、丁二烯等为主要原料制成的材料,核心难点在于聚合工艺控制、结构调控及绿色生产技术的整合。”黎广贞说,当时这是国内尚未攻克的技术难关。
“国外能做成,我们也能做成。再难也要研发出属于中国自己的‘K胶’产品。”2002年5月,众和化塑决心自研。公司集结了一批技术人才,穿梭于实验室、工地之间,大胆实践,反复摸索。
两年后,众和化塑攻克了关键技术瓶颈,填补了国内该项技术空白,一系列相关产品结束了只能依赖进口的历史。众和化塑的“K胶”项目也被列入国家“火炬计划”和广东省现代产业500强项目。
“唯有在主业研发、工艺和产品升级上不断突破,企业才能立于不败之地。”黎广贞说,众和化塑瞄准核心赛道,持续加码研发。
在“K胶”领域“从零开始”的众和化塑,逐步构建起了从化学结构到生产工艺的全面知识产权体系,并培养了一个拥有97名技术骨干的研发团队,开辟了四条“K胶”生产线,产能超过7万吨/年。
公司不仅能以更低的成本、更高的效率生产出更好的“K胶”,还推动国产“K胶”产品走向了英国、荷兰、埃及等国家。
护航:坚持绿色方向行稳致远
记者看到,众和化塑厂区呈现绿树环绕、白鹭翩飞的美丽景象。
“绿色生产不是口号,而是我们始终坚守的底线。”黎广贞说,公司在产品研发、生产各环节都始终要求严格控制污染排放,这是化工企业能够行稳致远的唯一方向。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这句话的“含金量”在众和化塑的实践中还有更直接的体现。公司通过创新技术,将原本可能造成污染的“三废”(废气、废水、废渣)转化成高附加值产品。
以废气为例,茂名石化炼油厂排放的硫化氢是一种有毒酸性气体,常常是燃烧处理。但黎广贞团队注意到,硫化氢具有潜在利用价值,于是决定发展硫化氢下游产业,并以“2-巯基乙醇”为切入点立项建厂。
为了寻找合适的技术,黎广贞带队走南闯北,最终与黑龙江某研究院签下生产技术转让协议。他带领团队在装置现场、操作台与实验室之间反复攻坚。众和化塑所生产的“2-巯基乙醇”纯度高达99.8%,位列世界前茅。这一产品已远销至37个国家和地区,近三年在全球市场占有率超过40%。
续航:产销研一体化激发主业活力
“企业必须专注于自身擅长的领域,建立从研发到生产,再到市场的完整闭环。”在黎广贞看来,研发、生产、市场紧密联动的“精益研发”,是激发主业活力的关键。
为此,众和化塑从管理模式创新入手。“公司的每一个研发中心都依托实体公司设立。研发人员并非在实验室中‘闭门造车’,而是扎根工厂,通过公司自创的数字化智慧安全生产平台,快速响应生产作业需求进行研发。”黎广贞说。
“在众和,研发不再是少数科研人员的专利。一线生产员工也可以是研发人员。”黎广贞介绍,众和化塑建立了“员工—董事长直通车”,鼓励一线员工在工作中发现问题并畅所欲言。黎广贞会逐一审阅员工提出的建议,并采纳、奖励其中的合理建议。
在生产、研发的相互赋能下,众和化塑累计实施技术改进800余项,生产效率提升了10%以上,产品不良率降低了10%以上。
如何快速响应市场,根据不同客户所需,及时、准确提供优质产品?众和化塑的答案是:建立一套独具特色的产销研一体化平台,打破三个环节之间的壁垒。
“通过公司自创的产销研一体化平台,各部门围绕市场需求和客户价值,高效协同运作。”黎广贞说,例如销售团队不仅是卖产品,更重要的是及时收集和反馈市场趋势、客户痛点给研发和生产部门,实现了“公司产品从研发到投放市场最短仅需一个月”。
因专而精!科曼医疗匠心锻造专科设备
◎记者黎灵希、孔令仪
专业性,是深圳市科曼医疗设备有限公司(简称“科曼医疗”)最为人熟知的标签。
从研制世界首款新生儿专用监护仪C60,到全球首创暖箱与监护“二合一”的培养监护系统B8,再到推出自主研发的国产首台婴幼儿有创高频呼吸机VN8 HFO,科曼医疗以临床需求为导向,不断推陈出新,在新生儿医疗设备领域实现多个“首次”。
多年的深耕和创新,让科曼医疗在国内新生儿监护仪领域的市占率稳居第一,更让它成功叩开国际高端医疗设备市场的大门。近日,上海证券报记者走进科曼医疗,听公司总裁易明生讲述守业和创新的故事。
走出一条不一样的路
科曼医疗成立于2002年。“最初我们采用的是OEM模式,本质上是行业里的跟随者,产品技术含量不高。好在当时市场还处于供不应求的状态。”易明生回忆道,但到了2008年,国内具备监护仪生产资质的厂家已达数百家,同质化产品扎堆。
如何实现差异化竞争,走出一条不一样的路?一次与客户的交流,为公司打开了通往新生儿监护领域的大门。
“当时我去医院调研如何改进产品,一位江苏省三甲医院的新生儿科主任向我抱怨进口监护仪不够‘好用’。”易明生敏锐地捕捉到,这背后或许藏着未被满足的市场需求。
彼时,市面上的国产监护仪要么测不出新生儿的血压,要么准确度较低。国内医院用的进口监护仪测量血压时通常默认为“成人模式”,若未及时调整,不仅会导致测量结果不够准确,还可能压伤新生儿柔嫩的手臂。
于是,科曼医疗迅速启动了新生儿专用监护仪的研发。针对常规测量方式无法保证数据精度的问题,公司研发团队果断选择“牺牲”测量范围来提高测量精度。同时,为了降低新生儿活动对监测信号的影响,科曼医疗采用了Adap-DSP自适应信号血压处理算法,让监护仪既能“抓准”血压数据,又提高了抗干扰性能。
2009年,科曼医疗新生儿专用监护仪C60正式问世,开启监护仪“专科专用”的时代。市场的反馈印证了创新的价值:C60上市两年内,便拿到国内新生儿领域市场占有率第一的成绩;截至目前,其装机数量已超过20000台,基本覆盖了国内所有的NICU(新生儿重症监护室)。
C60的成功,推动了科曼医疗沿着“专科专用”路径深入探索和创新。公司陆续推出国内首款新生儿无创双水平呼吸机NV8、全球首创暖箱与监护二合一的培养监护系统B8等产品,一步步构建起涵盖监护、保育、光疗、呼吸支持、体温管理等领域的全科新生儿综合解决方案。
“比别人付出多一点”
“真正的技术创新永远是为临床医护人员解决问题。”易明生说,这股“盯着临床需求死磕”的劲头,被科曼医疗延伸到了更多产品的研发工作中。
2013年,科曼医疗决定研发除颤监护仪,这是急救领域最复杂、技术难度最高的产品之一。“除颤高压放电高达两千多伏,这对于项目团队来说是一个新的领域,放电的稳定性、持续性,以及算法控制、逻辑控制都成为新挑战。”科曼医疗除颤产品项目经理王刚说。
王刚回忆,为了验证机器稳定性,团队重复了10万次放电测试,并开发了自动化测试的脚本程序,连续不断地进行仿真验证、调整参数。2021年,科曼S8体外除颤监护仪在国内上市,公司成为国内第二家自主研发、生产医用除颤设备的厂家。
“在多年的市场开拓和产品研发中,我们归纳出一个‘土办法’——比别人付出多一点。”易明生解释,在价格优势不明显的情况下,公司就增加投入提升产品品质和功能;如果售价、成本和产品功能都与同行一致,公司会为客户提供更多的增值服务。
直面临床需求加上不懈创新,科曼医疗逐步成长为国内中高端医疗器械领域的知名企业。不仅是新生儿赛道,公司还构建起覆盖ICU、NICU、手术室、急诊急救、内镜中心的整体解决方案。
“我们的根在医疗设备领域”
“守住主业,才是企业长久发展的根本。”易明生说,这一理念贯穿科曼医疗二十余年的发展历程。“我们的根在医疗设备领域,不能被短期利益带偏,要把精力放在做好医疗解决方案上。”
这份拒绝诱惑的“不贪心”,让科曼医疗攀越一座座技术“高峰”。继2014年推出国内第一款新生儿专用无创呼吸机NV8后,科曼医疗在今年推出了新生儿有创高频呼吸机VN8 HFO,打破长期以来进口品牌在超高端新生儿呼吸机领域的垄断。
2025年6月,科曼医疗墨西哥分公司正式开业。至此,公司在全球已拥有40多家分公司,为190余个国家和地区的27万家医院及医疗保障机构提供产品和服务。
“出海”十余年,科曼医疗的新生儿医疗设备已经成功打入法国、英国、德国等市场。“我们的产品性能、品质已经达到国际高端水平。”易明生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