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外高桥造船码头上,黄白涂装的庞然大物“GRANDE TIANJIN”号静静矗立。这艘9000车位汽车运输船(PCTC)计划于8月19日开启它的首航——搭载中国新能源汽车驶向欧洲。
“‘GRANDE TIANJIN’号的船坞及码头建造周期仅179天,刷新同型船建造纪录。可以说,作为中国船舶集团旗下上海外高桥造船建造的第600艘船舶,此次交付意义非凡。”中船集团外高桥造船总监兼民海项目部部长李芝忠在接受中国证券报记者采访时感叹,自22年前交付15万吨的“海洋石油111”以来,外高桥造船累计完工交付600艘(座)船舶及海工平台共计1亿202万载重吨,以年均27艘/463.7万载重吨的交付效率持续刷新中国造船业纪录。
启航:
“从无到有、从零到一”
在外高桥造船展厅内,展示墙上的一张张照片记录着外高桥造船的历史性时刻。
时间回到1999年,彼时,外高桥造船应运而生、乘势而上。“建厂、造船、育人”三同步,“三年建成出船、四年收尾竣工”,2003年基地竣工当年即以3艘/50万载重吨的交付实绩树立行业标杆,成为中国船舶工业全面走向世界、迈向现代化的重要标志。
展示墙上,2003年交付的15万吨级海上浮式生产储油装置(FPSO)“海洋石油111”格外醒目。外高桥造船自主研发建造的中国第一代绿色环保型17.5万吨好望角型散货船也在同年完成交付,终结了上海不能建造10万吨级以上船舶的历史,也是我国当时建造的最大吨位散货船。
在全球航运市场遭遇寒流的2009年,外高桥造船排除万难,为新加坡OCEAN TANKER公司建造的10.8万吨成品油轮“OCEAN UNICORN”号于2009年5月完成交付,这是外高桥造船建造的第100艘船舶产品,当年公司完工量突破600万载重吨。
也正是这种从零开始的淬炼,让外高桥造船在“第一个百船”期间便上演“生存与发展”奇迹——从无到有、从零到一,率先在国内成功实践现代化总装造船模式,实现完美启航。
“第二个百船”期是外高桥造船的快速发展阶段。外高桥造船为希腊ALPHA TANKER公司建造的17.6万吨散货船“ALPHA DIGNITY”号是其交付的第200艘船。在这期间,外高桥造船在散货船、油轮、超大型油船(VLCC)领域延续良好态势接续发力,呈现出迸发之势。
这一时期,外高桥造船效率提升显著,支撑起外高桥造船实现年造船总量从600万、700万直至800万载重吨的“三级跳”,创下当时中国造船业多项新纪录,并为后续多元化发展拓宽了道路。
效率提升对于外高桥造船持续扩大规模至关重要,其背后更深远的影响则在于定价权。
“这一时期,外高桥造船的18万吨级好望角型散货船的批量建造交付,成功打造了中国船舶出口的‘第一品牌’,奠定了外高桥造船作为世界好望角型散货船研发建造中心的地位,成为这一品牌船型全球市场主导者、技术引领者以及价格制定者,更是国际新造船市场定价的‘风向标’。”外高桥造船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不仅如此,当时外高桥造船打造的“SWS-油轮”系列,从阿芙拉型到苏伊士型,再到VLCC,深度参与全球该系列船型定价。
转型:
向高端化进发
外高桥造船为招商局能源运输股份有限公司建造的31.8万吨VLCC“凯旋”号是外高桥造船交付的第400艘船舶。在“第四个百船”的实现过程中,全球造船市场深度震荡下行,公司充分遵循市场经济规律,坚持在危机中寻找机遇,成功开启转型升级之路。
记者了解到,这期间外高桥造船顶住行业周期压力,持续调整和优化产品结构、实现产品高端化转型发展,成功建造国内首艘18000TEU超大型集装箱船,为我国船舶企业全面进入超大型箱船市场开辟了道路。
与此同时,外高桥造船批量交付了8.3万立方米、8.5万立方米超大型液化石油气体运输船(VLGC),标志着中国自此迈入全球高端液化石油气体运输船设计建造的第一方阵,为中国船舶工业转型之路奠定坚实基础。
外高桥造船为美国福茂公司建造的21万吨散货船“德梅”号是外高桥造船交付的第500艘船舶。在“第五个百船”时期,公司在高质量发展道路上努力奋进。
值得一提的是,2018年,国产大型邮轮项目正式启动。2019年,首艘国产大型邮轮开工建造,拉开了中国船舶工业夺取“皇冠上最后一颗明珠”的序幕。
历经8年科研攻关、5年设计,外高桥造船建造的国产首艘大型邮轮“爱达·魔都号”于2023年11月4日命名交付并成功投入运营,这是中国船舶工业发展史上的里程碑事件,是我国由造船大国向造船强国迈进的标志性一步。
今年8月5日,外高桥造船建造的第二艘国产大型邮轮H1509船实现首台主发电机动车,标志着邮轮设备系统调试工作进入攻坚期,邮轮建造全面进入设备调试与系统功能验证阶段。与国产首艘大型邮轮相比,H1509船提前4个月实现该节点。
外高桥造船全面总结经验,不断优化工艺工序流程,实施了岸电改造项目,以保证低压电力系统正常运行,同时提前开展中压配电板调试,高效推进机械通风系统以及海水冷却、低温水冷却、空压机等发电机辅助系统调试,为发电机的顺利运行夯实基础。
据悉,截至目前,第二艘国产大型邮轮H1509船项目总体进度超80%。下阶段,外高桥造船将重点围绕内装工程和设备系统调试开展工作,确保2026年3月顺利出坞,2026年年底前完工交付。
跨越:
为海洋强国建设贡献智慧
作为展现外高桥造船在高端智能制造领域实力的重要载体之一,薄板智能生产中心为高附加值船舶产品的建造提供了强大的技术保障。
据介绍,每天都有许多钢材在这里经过切割、打磨、焊接等一系列工序,最后形成一块块平整且标准的产品,用于各型船舶产品的搭建。
值得一提的是,此次交付的“GRANDE TIANJIN”号是外高桥造船为意大利Grimaldi公司建造的首艘9000车位汽车运输船,具备9000车标准装载能力,可兼容电动车、传统燃料汽车及重型滚装货物。
登上“GRANDE TIANJIN”号驾驶舱,记者采访了解到,该船采用新型低油耗主机,集成扭曲舵、毂帽鳍等节能装置,显著降低能耗。同时,该船配备中压岸电系统,可实现靠泊零碳排放,并获得意大利船级社“氨燃料预留”认证,为未来零碳燃料改装预留技术空间。
这种前瞻性可谓一以贯之。外高桥造船此前交付的全球首艘20.9万吨纽卡斯尔型LNG双燃料动力散货船“碧玺山”轮,引领全球货船领域逐步迈入双燃料时代;其交付的全球首艘风帆助推阿芙拉型成品油轮,则为全球航运业绿色低碳转型提供多样选择,显示出外高桥造船为业界提供绿色可持续发展解决方案的决心和能力。
据悉,“GRANDE TIANJIN”号拟定于8月19日开启首航,即搭载中国新能源汽车前往欧洲,实现了中国自主建造船舶与中国新能源汽车两大制造业的同频共振,有力推动了全球供应链的深度融合。
在业内人士看来,借助低碳航运模式,外高桥造船进一步助力新能源产业拓展海外市场,充分展现了中国积极参与全球绿色产业链重构的行动力。
外高桥造船表示,公司正聚力发展新质生产力,加速推进数字化、信息化、智能化、绿色化转型,以“日拱一卒”的韧劲和“久久为功”的定力,全力朝向打造“中国领先、世界一流”、具有强大国际影响力的船舶总装智能化企业迈进,为海洋强国建设贡献智慧和力量。
船台上的“钢花”谢了又开,六个“百船”刻下时代年轮。当新质生产力的浪潮拍打东海之滨,一座船厂驶过的航程,正成为国家向海图强的生动注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