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储融合“解锁”矿山转型新密码
9月22日,国家能源局等四部门联合发布《关于推进能源装备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明确提出到2030年我国能源关键装备产业链供应链实现自主可控。其中,储能装备方面,推动建立高安全、高可靠电池储能装备体系,构建低成本长时钒基、铁基、有机等液流电池装备体系;突破电池管理系统安全监测、隐患预警和主动防护技术,提升储能电池本征安全性能。
永泰能源表示,《意见》中的“低成本长时液流电池装备体系”与“本征安全性能提升”要求,恰是矿山储能的关键诉求。
据悉,矿山作业对供电稳定性、极端环境适应性要求严苛,储能技术能解决光伏发电等新能源的间歇性问题,还能通过“平急两用”特性保障生产安全,为通风、提升等关键设备提供可靠电力支持,正逐步成为传统矿山绿色转型的“标配”。
为抓住这一产业发展的“黄金窗口期”,永泰能源充分发挥在钒电池资源、核心技术等方面的全产业链优势,积极赋能传统煤矿绿色转型发展。
在永泰能源旗下的南山煤矿光储一体化钒电池储能电站,各项设备运行稳定有序。这座于2024年9月正式投运的钒电池储能示范项目,集成了2.7MWp分布式光伏与1.5MW/6MWh钒电池储能系统,凭借4小时长时储能能力,实现了矿山能源供给的“清洁替代+安全兜底”。
数据显示,截至2025年9月,该项目累计光伏发电达294万千瓦时,储能系统完成186次充放电循环,放电量超76万千瓦时,不仅通过“削峰填谷”每年节省大量电费,更构建起矿山应急供电的“第三重保险”。
永泰能源告诉上证报记者,项目采用的32kW钒电池电堆为公司自主研发,已于2024年4月取得中国电力科学研究院国家级检测认证,并于今年9月完成升级迭代。升级后的电堆电流密度提升至180mA/cm²、电堆能量效率达到80%以上,处于国内先进水平,契合了有关政策对储能装备“高端化、智能化”的发展要求。
业内人士认为,“光伏+长时储能”的组合模式,为矿山利用采空区、沉陷区等闲置空间布局新能源项目提供了可复制方案,具备良好的推广性。
全链布局“领跑”能源转型新征程
不久前,永泰能源所属新加坡公司Vnergy成功研发固体增容材料,解决了传统钒液流电池电解液成本高、温度适应受限、容量提升难的“卡脖子”技术难题。
据永泰能源介绍,该材料在成本控制上可将正极电解液成本降至传统方案的40%-60%,后续结合短流程工艺后有望将成本再下降40%,打破相关储能项目落地的经济性瓶颈。性能方面,该材料可将电池工作温度范围由目前的10℃-40℃拓宽至5℃—70℃,且可无缝接入现有钒液流电池系统,为钒电池储能进矿山提供了成本优势。
凭借这项技术,Vnergy已与国内外多家企业达成合作意向。在国内,西南地区10kW/40kWh项目进入立项阶段;在海外,Vnergy已与北美家庭储能上市公司开启对接,并联合新加坡科技研究局等权威机构开展产品认证。
值得一提的是,在Vnergy第一代正极固体增容材料完成多功率电堆测试,用于5kW系统产品已进入生产阶段的同时,第二代正极固体增容材料也已研发成功,不仅性能实现翻倍,负极材料研发也在同步推进中。
从政策响应到技术突破、从示范落地到产业拓展……永泰能源构建的“资源+技术+项目”钒电池储能全产业链优势正日益凸显。
依托优质钒矿资源、自主电堆核心技术与国际化研发团队,永泰能源正将政策红利转化为发展实效,为传统矿山绿色转型提供“技术可落地、成本可承受、安全有保障”的系统化储能解决方案。
永泰能源表示,随着国家《新型储能规模化建设专项行动方案(2025~2027)》的实施与推进,钒电池储能技术在矿山领域的应用将迎来新的发展机遇。公司将借助自身钒电池全产业链和煤矿行业深耕多年的优势,让政策指引与核心技术创新形成合力,促进“黑色煤炭”向“绿色能源”转型,为新型能源体系建设注入创新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