锦州港股份有限公司(简称“退市锦港”,600190.SH)退市的“靴子”终于落地,7月25日被上交所终止上市并摘牌。昔日的港口明星股黯然离场,成为业界关注的“港口退市第一股”。
《经济参考报》记者注意到,这家老牌港口企业连续7年涉及财务造假等重大违法事项而被监管部门实施多次行政处罚,总罚款金额已超6000万元。
股价只剩0.63元/股
退市锦港股票于6月30日进入退市整理期交易。7月18日为退市整理期最后交易日,当日退市锦港收盘价为每股0.63元,总市值12.61亿元。
7月18日晚间,退市锦港发布股票终止上市暨摘牌的公告称,公司2025年6月20日收到上交所出具的自律监管决定书《关于锦州港股份有限公司股票终止上市的决定》。退市锦港/退市锦B(原*ST锦港/*ST锦港B)(证券代码分别为600190、900952)7月21日起停牌,终止上市暨摘牌日为7月25日。
根据上述终止上市决定的主要内容,5月29日,公司收到辽宁证监局《行政处罚决定书》([2025]3号),认定2022至2024年,公司通过虚假贸易业务及跨期确认港口包干作业费收入等方式虚增利润,《2022年年度报告》《2023年年度报告》《2024年第一季度报告》存在虚假记载。此外,2024年11月1日,公司公告收到证监会《行政处罚决定书》([2024]96号),认定公司2018年至2021年年度报告虚假记载。根据《行政处罚决定书》([2024]96号)、《行政处罚决定书》([2025]3号)所认定的事实,公司2020年至2023年年度报告连续4年存在虚假记载,上交所依规决定终止公司股票上市。
行政处罚超6000万元
《经济参考报》记者发现,锦州港2018年至2023年年度报告及2024年第一季度报告存在虚假记载。数据显示,从2018年至2024年第一季度的7年间里,该公司虚增利润近3亿元。财务造假不止,遭受的必然是监管的严惩。数据显示,上述两轮行政处罚合计罚款已超6000万元。
根据2024年11月1日公司公告收到证监会《行政处罚决定书》([2024]96号)的内容,锦州港为了做大收入和利润、满足银行贷款需求,与七家公司开展无商业实质的贸易业务;另外,锦州港2018年至2021年年度报告存在虚假记载情况。证监会认定,公司2018年至2021年年报虚假记载。这4年间,该公司累计虚增营收约86.24亿元,累计虚增利润约1.79亿元。对此,锦州港及6名相关人员被处以共计2300万元的罚款,其中锦州港被罚800万元,两名前高管分别被罚400万元,并被采取10年市场禁入措施,还有数名人员被处以最低100万元的罚款。
另据2025年5月29日《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辽宁监管局行政处罚决定书〔2025〕3号》,辽宁监管局对锦州港和时任公司11名高管合计罚款3860万元。其中,锦州港被罚2000万元,时任财务总监被罚650万元并被采取10年证券市场禁入措施,还有多名人员被处以80万元至360万元的罚款。
事态后续发展值得关注
锦州港2024年财报显示,全年实现营业收入17.79亿元,同比减少35.27%,实现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为-65.67亿元,同比减少65.80亿元。对于利润的减少,该公司称主要是本期贸易业务应收账款、预付款项逾期,计提减值准备、长期股权投资和固定资产等资产计提减值准备以及确认预计负债所致。
财报数据显示,锦州港于2024年度发生亏损65.81亿元,2024年12月31日,流动负债超过流动资产人民币74.32亿元,负债总额超过资产总额0.80亿元,货币资金结存余额为1.28亿元,短期借款、一年内到期的长期借款及供应链金融业务流动负债余额合计人民币58.40亿元。
《经济参考报》记者注意到,由于经营业绩等方面存在重大的不确定性,锦州港2024年财报被审计机构出具“无法表示意见的审计报告”。
该公司2025年第一季度报告也显示,报告期末,流动负债超过流动资产73.02亿元,当前公司已面临短期债务集中偿付压力,部分银行账户遭受冻结,若不能及时优化资本结构,将持续承受显著偿债压力。后续银行、供应商款项逾期可能引致诉讼增加,将会加剧公司的流动性风险。
另据公开信息,2025年7月10日,上海久诚律师事务所许峰律师代理的锦州港/锦港B股(600190/900952)虚假陈述引发的投资者索赔案再次获得沈阳市中级人民法院立案,目前正在等待法院的开庭安排,同步还在继续推进后续案件的立案工作,还在继续接受其他投资者的索赔委托。